当前位置:

传统节日展风情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1-11-16 17:00:01
—分享—

  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起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些传统节日,初为人们为了展现祭祀天神、祖先和驱邪魔迎吉祥的善良愿望,后来演化而为祝愿、纳福并渗透着儒家礼仪及开展竟技和文化娱乐的活动。从内容上考察,大致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大类。经过长期活动,因不同地区就有了不同的内容,体现当地民众的心态和观念。

  桂阳古属楚地,受楚巫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开展这些节日活动的内容上各地有不同之处。虽然桂阳民间的节日节气俗习,表面上涂有一层迷信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每个大大小小的节日,从生产生活中观察,都深含一定的节令性、科学哲理性,对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社交等等方面,均有值得深究之处。

  [春节]这是桂阳民间传统节日最盛大、最受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古称“元旦”。相传古代部族首领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是开始,旦是象征一轮红日在海面喷薄而出,意为早晨,元旦就是一年开始。我国自汉代起叫正月初一为新年元旦,直到民国初才决定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叫做“过年”。

  桂阳过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日出节。腊月二十三称为“过小年”。传说这天灶王爷升天。这位灶王爷是上天安插在民间各家各户的监守,任何人不敢对他有半点不恭,否则,他到天上讲你的坏话,第二年天降罪于斯,使你不得安宁。故民间对灶王爷总是恭恭顺顺,香火不断。二十三日,以三牲礼祭欢送灶王爷升天。

  送走灶王爷后,家家户户可随意搬动家中东西,随意大扫尘埃,搞卫生。接着村内开展捣糍粑、买年货、贴祭祀驱禳的桃符,后代谓之贴“福禄寿三星及和合二仙的春联、门神”。这些活动,既有移旧迎新之意,也是增进人体健康的好事。

  大年三十叫“除夕”,俗称“团年”。餐饮之前,要祭先祖、要迎接灶王临凡进家,设三牲重祭,贴神位。然后吃团年饭。席上,必备几件珍肴,即象征全家团圆的肉丸子,象征来年财源装满荷包的馅豆腐,象征来年四季平安、红红火火的四方形炸卤肉团和象征来年丰收有余的鲜鱼。饭后,家主给全家各人发压岁钱。大家通宵不睡,称之为“守岁”,表达人们希望明年人寿年丰的激动心情。

  一个村子,安排有人按历书专门掌握时间。春节时间一到,即放三眼炮,通知大家新年到来。于是,家家放鞭炮迎神引福进家门。这震耳欲聋、五彩缤纷的火树银花,为节日增添无限喜悦和欢乐。初一早上,不扫地,免得把财气扫走。初一的早餐,清代以前吃斋饭,民国以后吃除夕夜的剩饭余菜,意寓有吃有剩。另加一盘炒黄豆芽,称“如意”。炒青菜类绿色食品,唤“亲亲热热”、“清清气气”。早饭后举行拜年,尊重儒家礼仪,晚辈先给自家长辈拜年后,就出大门到村中给五服之内的长辈拜年,喝杯茶水,讲些吉祥话。祝贺新春大喜。拜年俗习为“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来行”,随即开展舞龙舞狮,耍灯唱调和各种游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气氛和谐欢跃。初五日为“财神诞辰”,在初四日子夜要虔诚恭迎,叫做“接路头”、“斋利市”,集镇商肆开始营业。这种热闹气氛,一直延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才叫做“出节”。

  时代在前进,生产在发展,桂阳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过年的程序更是花样百出,更是祥和如意。

  [赶鸟节]桂阳南乡,因田多人少,每年庄稼成熟时,招引大群鸟雀吃食。眼见快收获的粮食遭到鸟雀的糟蹋,人们都痛心不已。为了预防和驱赶鸟雀损坏庄稼,当鸟雀出生后刚学飞觅食时,便要制服。于是,选择农历二月初一日,乡村农家统一行动赶鸟。这一天,桂阳南乡农村家家户户做铜钱大小的糯米米蕉 粑,戳在竹枝下,插到傍山边的田地里,叫做鸟仔粑,招引鸟仔来吃食。一边插放一边唱道:“鸟仔公,鸟仔婆。今天吃了米蕉 粑坨,以后莫吃我的禾”。据说,鸟仔吃了插在田边的米蕉粑后,嘴巴就被粘住了。从此,鸟仔引以为训,再不敢下田吃谷粒。人们把二月初一日立为“赶鸟节”,年复一年,这么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近代才废止。

  [惊蛰节]惊蛰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农历二月初。时至惊蛰,气温日暖,虫类冬眠期结束,纷纷爬出土推、洞子来活动觅食。有人说是“虫子生日”。又因为青蛙也爬出洞来,开声鸣叫,捕食虫子。古人认为这一天是“虫麻蝈生日”。自惊蛰起至春社前后,田野间出现一片“满洞虫麻 蝈噪社”(即春社)的热闹场面。

  这一天,桂阳农村各家各户,在房屋内外墙角阴沟等处,撒石灰或石盐,以清洁环境,除灭害虫,保护青蛙。还边撒石灰、食盐边念民谚:“惊蛰惊蛰,虫子生日,撒灰作堆,撒盐作食,自此以后,虫害消灭”。或者念:“今日惊蛰,虫麻 蝈生日,撒灰撒盐,蛇虫死绝”。是一项具有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活动,自古以来,一直流行到民国末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喷洒农药,代替了惊蛰撒石灰、食盐的习俗。

  [牛王生日]农历四月初八日,农村称这天是“牛王诞”。传说古时候人们打猎,捕获一头野牛。这头野牛经过人们训养,成了家牛。第二年四月八日,这头野牛居然生下一头公牛。从此,这头公牛帮忙农夫耕田、拉车、推磨,并繁殖成牛群,给农家减轻了很多的劳役负担。为纪念这头野牛给人类创立的功德,人们称它为牛的“始祖”。每年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

  桂阳农家每到四月初八日,家家让牛休息,不耕田拉车,还喂给牛吃精饲料。桂阳南乡的农户,每到四月初八日早晨,先煨好几块糯米糍粑,包上猪油、白糖、喂给牛吃。北乡农户则是煮糯米鸟饭喂牛。传说五色糯米饭能驱禳牛瘟。因此,北乡人常用糯米和黑豇豆煮成鸟饭,加入猪油糖粉,喂给牛吃。因为,这类食品营养丰富,牛吃了能暖身壮骨,是牛类最好的保健品。牛吃食后,耕田力气大,犁田快,不易发病。这项习俗,标志着人类能以科学的办法爱护耕牛,至今还在农家流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农历五月称午月,“端”则词典解释为“初”、“开端”的意思。故五月初五的节日便称作“端午节”。它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而立。屈原因遭迫害而愤怒,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纪念他,便于每年五月初五日用竹筒装糯米投入江中祭奠。东汉年间,有个叫区曲的人遇见屈原的灵魂对他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夺食。今后祭我,不要竹筒,而用五色彩带缠好。因为楝叶和彩带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区曲把这一情况告诉大家后,人们就用绿叶绿带包棕粑投江,击退了蛟龙。从此,五彩带缠扎东西能避瘟除病,驱邪禳灾的社会内容,传承了下来。

  桂阳人过端午节初和全国各地一样用楝叶和彩带包棕子投江,并在大江深湖中划龙舟,以示祭祀屈原。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起了很大变化。不仅包粽子、划龙船,还因为五彩线带能避邪除灾,端午那天,便用五彩线系在小孩的脖项、手腕、足颈等处,称为“长命缕”、“健索”、“百岁索”。用苍术、白芷、芸香、百部等药碾成粉末,做成香囊,用五彩带系胸前,还做五色丝绣虎头鞋、虎头兜肚、虎头帽给小孩穿戴,以避邪驱灾保健康。又因五月天气逐渐燥热,正是病疫发生时节,传说端午节是药王菩萨生日,大地百草,长至端午节药效最好。所以人们在端午节采艾叶、菖蒲和大蒜一起挂在门首,称为“水剑”。妇女发髻上插艾叶,还以苍术、白芷、芸香、百部等药草在室内薰烟,使室内室外香气盈溢、清新空气。同时,还在屋角及阴暗处喷洒雄黄酒。中午用餐时,都要喝黄雄酒,给小孩头额上画雄黄十字。又用灯草浸清油(麻油)点火烧小孩的太阳穴、肚脐,增强小孩抗御风寒的能力。家家采煮草药煎汤沐端午澡等。利用端午节,施用很多办法,防疫治病,这是一种科学观的展现,对人类健身有积极意义。所以桂阳民间直到现在,仍保持这些习俗。另外,端午节这天,原来在舂陵江、胡屯河开展龙舟竞赛,这也是一种健身的体育活动。端午这天赛龙舟,引得桂阳城及江河两岸的村落,万人空巷。明万历时有一年,因赛龙舟淹死和踩死人命,从此,桂阳的赛龙舟活动停止,改为划旱龙船表演,以凑热闹。而今,划旱龙船已多年未见。

  [口尝 新节]古时,桂阳民间把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定为“口尝 新节”。时至六月,各种农作物都已结果成熟,早稻泛黄,准备开镰收获,农民可以不担心肚饥了。这都是神农黄帝降福,为了要感谢天神降灵,节日这天,人们收取新鲜瓜果蔬菜,去稻田剪下禾穗晒干舂米作成新米饭,还去中稻田间捕捉几尾禾花鲤鱼,以这些新鲜的农产品和鲜鱼、豆腐等做成饭菜,摆开祭坛,焚香烧纸,敬奉神农氏来人间口尝 新,欢庆丰收。期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元节]古时,把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因七月十五日在中,故称中元节。

  中元节是由目连僧救母的宗教传说形成的超度亡魂的大祭祀。在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桂阳长期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很深,民间不仅在中元节祭祀祖先,还拓展为祭鬼神、禳灾祸的不同内容,实际发展成“鬼节”。这种延续和发展,总的体现了对火神的崇拜,也符合了以火驱瘟灭虫的祈禳内容。

  古时桂阳民间把中元节以十五日为中心,扩为节前三日。传说七月十二日,闫王下令开放鬼门关,各类鬼魂出关渡奈河桥来阳世间领取钱财。人们以五彩纸、纸钱封钱包、结扎纸笼箱、制衣物,写上收物人称谓姓名。至十四、十五日,在野外设祭坛,摆上三牲祭品,焚香点烛,以鸡公血洒在纸制财物上,焚化后恭请祖先亡灵、各路神仙收取笑纳。传说中元节孤魂野鬼多,滴血于纸财物上后,如同盖了所有权证,才能保证按纸条上写的收物人受用,其他鬼魅不敢乱抢。有些大族村庄,请师公在交通道口设祭坛做道场。还以一人装武士,头扎红布,身穿道衣,称为“魂童”,配合师公念咒,驱赶无后嗣祭拜的孤魂野鬼。祭场规模很大,成百上千人上阵敲锣打鼓,吹唢呐、放大炮,还煮一大锅药物,在道口通往野外的道路两旁,一路摆上钱纸,放药米查在纸上。师公唱经念咒,魂童捉一只公鸡,扭断鸡颈,喝一口鸡血,脸上手上涂满鸡血,跳着各种舞蹈,开路先行。师公随后,举剑驱赶。信士们敲着锣鼓、打着喊声,簇拥师公,魂童朝村外追赶。表示把孤魂野鬼赶出了村,从此不再来骚扰,保得人们平安。这一活动叫做“赶香”。

  北乡有的地方用稻草扎成香火龙,另扎几个稻草人,代表野鬼形象,行在香火龙前面。七月十五日夜晚,点燃香火,插在草龙上,敲锣打鼓从村中沿路舞向村外,把鬼赶出村中。至村外河边野地,焚化草龙和草人,表示野鬼被驱走。

  新中国成立后,赶香、舞龙等大行活动未再流行。但近年来,在中元节除化纸钱包笼箱外,出现了用彩纸结扎的一些现代化的房子、汽车、电视台、纸币一类祭品,用具焚化,敬奉祖先享用。花消昂贵,浪费资金不少。

  山野奇葩数花灯

  人们没有忘记,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桂阳耍灯的打着“踩”(桂阳一种小快板)“老人人,小人人,来到你们贵户门,耍那龙灯,耍那花灯”,各式花灯在大街小巷耍了进来。

  桂阳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桂阳为汉初古郡,花灯起源早,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历代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 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桂阳方言「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桂阳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於灯下 ,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桂阳乡下,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桂阳设计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可分“ 形象灯”及“活动灯”两类。“形象灯”是仿照事物形象所编制的灯,如飞禽走兽,鱼龙花果,或人物器械等;,活动 灯”则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如白蛇传,武松打虎等。桂阳境内主要流行的有走马灯、送子灯、莲花灯等。

  走马灯 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20来位小孩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主要材料是毛竹,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或用丝绸取代。点上灯以后,随灯内气流变化,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很神奇。走马灯制作工艺很复杂,费时大半个月出一盏。

  送子灯 观音送子灯:头年结婚的新妇,由娘家和内亲送来观音送子灯。

  “桔灯”:夫妻结婚后第二年,如果还没有生孩子,就送桔灯过去,桂阳话谐音“急等”。

  “孩儿盆”:到了第三个年头,如果还没生孩子,娘家人送“孩儿盆”,寓意多子多福。

  送子灯也分好多种,桂阳大约有三种,一种是观音送子灯,一种是桔灯,还有一种是叫做“孩儿盆”。观音送子灯是灯中有一个慈善的观音,牵着一个女孩一个男孩,而桔灯故名思议就是桔子灯,还有“孩儿盆”是花灯里面,坐一个胖乎乎笑呵呵的男孩。

  莲花灯 佛教各种灯种之一,原为观音专用,为佛光普照,现在人过节点燃莲花灯,多为保佑平安。

  在所有的花灯里面,莲花灯是最好做的,桂阳大多数人只会做莲花灯。莲花上的纸片,是用桃花纸片一片一片地粘上去,然后粘在事先做好的竹夹子上,用纸片剪两片叶子粘上去。

  随着时光的迁移,现在会扎花灯的老艺人不多了,只有在边远山区的光明、华泉一带还散落着几个老花灯艺人。而灯的本身也产生了根本变化,代之的是电子灯,即安上电池使灯转动。( 欧阳朝夕 彭广业)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