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瑶歌长鼓满瑶乡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 2011-11-16 16:44:07
—分享—

  桂阳的瑶族同胞,是一个喜爱歌舞文化的少数民族。每逢祭祀祖先、盘王节、姻嫁喜庆,都要爬山过坳,集在一起唱歌舞蹈,欢乐一番。其中,心不可少的是跳《长鼓舞》。

  《长鼓舞》发展的历史已相当悠久。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皇帝遇难,幸被一位盘氏瑶民后生相救。皇帝要封他做官,但这位盘氏后生不受。皇帝见他回家意志坚决,便赐给他金银财宝,并赐一位美若天仙的宫女给他为妻。盘王带着姣妻上山后,夫妻恩爱,奋力开山立业,得到广大瑶民的爱戴、拥护他为大王。妻子对盘王非常柔顺亲热,一步不舍离开。一天,盘王外出打猎,妻子倚楼盼郎早归,便唱起了美妙动听的瑶歌,吐露对丈夫的思念。婉转的歌声穿越深山大岭,给一只妖孽听到,惹得妖孽起坐不安,便循着歌声来找唱歌人。妖孽来到盘王的木楼下,凶狠地闯了进去,伸出魔爪,企图调戏盘王妻。盘王娘娘吓得大喊大叫,喊声惊动了正在隔壁楼下舂米的瑶人。他们背上舂米的糍杵赶来,与妖怪进行搏斗,众人力大,把妖怪打死。盘王回来后,听到这段故事,非常感激大家。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盘王让瑶民仿照糍杵两头大中间小的样式,制成长鼓跳舞唱歌,尽情娱乐。从此就产生了长鼓舞。

  长鼓舞的动作分为“文长鼓”和“武长鼓”。前者动作柔和,后者动作粗犷。常以“捶衣”、“相恋”、“舂米”、“车水”、“砍柴”、“狩猎”和一些生活事件为基础,边唱边舞,配以锣鼓。几多年来,形成一套传统的舞姿,有排鼓、八仙过海、雪花盖顶、画眉合鼓、五步一蹲、抖糍粑、敬奉神灵、跑马射箭、美女照镜、兄弟舂米、童子拜观音等几十套路。

  瑶歌内容也很丰富,一般都是爱情和生活歌。如:

  今年夺个大丰收

  太阳出来圆溜溜,卖了谷子买回牛。

  起草贪黑勤劳动,今年夺个大丰收。

  情歌

  (一) 楠木造船两头高,郎坐船头妹坐腰。

  只要二人情意好,风吹浪打不动摇。

  (二) 水上加水水加深,酒上加酒酒醉人。

  亲上加亲亲难断,断亲难舍有情人。

  (三) 一块手帕二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狮子上山龙下海,不知哪日才相逢。

  (四) 下塘挖水上塘干,百鸟飞过凤凰山。

  一年难来两个转,见天容易见妹难。

  (五) 韭菜开花一管子心,劝郎莫学贪花人。

  偷油的老鼠人人打,浪荡汉子人人恨。

  (六) 新搭埂头十二条,条条埂头好禾苗。

  禾苗再好要水润,情哥无妹要害痨。

  看花歌

  背伞出门过乡洞,装马出门过洞游。

  妹说亲戚假心意,一心来看桂花香。

  赞歌

  石榴开花朵朵香,打开平地种茶秧。

  种得茶秧未同摘,可惜好花没回乡。

  敬烟歌

  (一) 妹烟苦,种在崎头崎岭边。

  种在崎头崎岭下,丑烟打坏郎名声。

  (二) 郎烟苦,百个洞头百个香。

  烟雾上天起云雾,烟灰落地发烟秧。

  送客歌

  (一) 告妹贵州小心回,不想贵州大路平。

  妹分大路骑马走,郎走小路小心回。

  (二) 十分不舍也要回,家中爹娘门前等。

  明年今日花开日,舍郎不得又来行。

  过山瑶歌

  (一) 告妹要回小心回,告妹要归小心归。

  路边逢蛇莫打死,郎变生魂陪。

  (二) 妹身虽归心未回,妹身虽归心未归。

  路头逢蛇不舍打,解下衣服包着回。

  敬茶歌

  难为妹,难为贵妹托龙茶。

  双手托来单手接,手把茶杯正开花。

  祝福歌

  瓦壶敬主双双落,锡壶敬众落双双。

  两人沾在神门前喝了结婚酒,结婚生子满堂欢。

  敬酒歌

  好酒香,桌头饮酒桌尾香。

  喝了一杯当千档,好花连个助爷粮。

  妹屋门前糯米洞,郎屋门前一条河。

  一壶龙装三壶水,归家莫说掺水多。

  坐歌堂对歌

  在家想着出乡路,出乡想着过乡游。

  天天听到郎乡花朵盛, 真心问路到郎州。

  (对)

  郎乡路太小,郎乡路小路又荒。

  果知贵乡贵妹到,使力修路接进乡。

  留客

  留住郎,江水滩头留住船。

  留郎站在江边滩来作曲,要郎唱歌妹来香。(彭德馨)

  桂阳风味香楚南

  人类的饮食文化,自从知道利用火以后,便从自然饮食进入到调制饮食。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熟食的调制和传承及食品类型也不断发生演变。自古以来,影响饮食发生变革有多种因素。

  一是经济的贫富差异。这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桂阳南半县历来就田多人少,粮食较为丰足。每年生产的糯米多,除少量用来蒸制酹糟之外,每到年底捣制糍粑最为兴盛;北半县人多田少,种植糯稻较少,每到年底,除个别富裕家庭捣制糍粑外,大部分用以酿制水酒。

  二是受到地区性的制约,反映出饮食品的地理特征和乡土特征。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体现人们处地不同,食品也有差异。湖南在全国可说是辣椒之乡,而桂阳由于大部地方较阴湿,常以烈性辣椒驱湿发汗开味。因此,桂阳辣椒在全省享有王中之王的声誉。

  三是礼仪的社会需要以及宗教信仰对民间饮食起着很大影响。桂阳与常宁县紧临,旧时,桂阳人喜食狗肉,而常宁人尊重狗为“圣物”,所以养狗而最忌杀狗以食。

  由此可见,饮食从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桂阳的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的地方特殊风味食品,不仅丰富,而且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享誉省内。

  楚南风味的桂阳饮食。这是楚南文化孕育的桂阳饮食文化正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湖湘文化重经世,重践履,推崇理学而不流于空疏,影响桂阳人在烹调上强调适口而从味,致使强调香辣而求“爽”,个性分明,加上桂阳的地理环境近粤,因而又有着广东的新元素,兼有粤菜之鲜香。

  桂阳菜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挖掘传统发展起来的。是湘菜领域的一朵奇葩。其以特有的民俗、特产的原料和特殊的工艺,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味。不仅色、香、味、形具佳,而且营养健康价廉物美,同时蕴涵吉祥、吉庆、吉利的喜庆之意。享有盛誉的有雷公粥、太和血鸭、炸肉丸子、酿(水)豆腐等。

  [雷公粥]正月十五日,俗称“忌雷日”。传说雷公在这一天要下凡巡视人间。雷公是火性凶神,古时,桂阳人为了避免遇上雷公,免遭雷打火烧,人们在正月十五日不出门下地劳动。各家各户都煮斋粥,俗称“雷公粥”,万一雷公来到家里,就以雷公粥款待,以奉承雷公,求雷公施恩免灾。

  雷公粥的制法是用大米和十八种野菜熬煮而成。这种粥野味香浓,招得雷公口馋,进屋喝粥,让雷公心欢神怡,免发雷威,保佑全家平安无事,这已是民间相传年久月深的民俗习惯。

  近年来,每逢忌雷日,还有很多家庭保持这种古老的民间风俗。煮熬雷公粥时,还加入猪瘦肉,使粥味更加鲜美清香。这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与市场行销的八宝粥相比,从营养价值和口味纯香更胜一筹,更有益于健康。

  雷公菌冬春时期,山野地上生长一种状如黑木耳的菌状物,每至春雷响动后,万物复苏,雷公菌长得肥厚,人们常上山采摘,用清水洗净,放锅内炒煮,和入油盐酱醋、姜葱辣椒等香料,煮拂几分钟,即可食用。异香薰心,回味无穷。县北居民,还喜欢加入二酒糟烹煮,味道极其鲜美,老少喜欢食用。

  旧时只在春季采收,近年,因该种天然食品,确系佳丽,引得城镇居民垂涎,因此,大量采来入市营销。酒馆饭店,成为顾客选食的精致畅销的佳肴。

  [地菜蛋]也称米筛花菜蛋。三月初三日,全县城乡,历来喜欢采摘或购买地菜。地菜蛋的制法是选取新鲜鸡鸭蛋,合上地菜用鼎锅熬煮,待地菜汁渗透到蛋内,蛋黄呈乌灰色,即可去壳食用,味道清香。地菜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药用野菜,长至三月初三,药效最强。人们吃食后,可预防感冒,小孩不感染疮节痱子。三月初三日,桂阳城乡,市场卖地菜的铺天盖地争相购买,吃食地菜蛋的习俗,愈演愈烈。

  [清明米蕉]清明节是鬼节。旧时,人们上山扫坟,均以绿彩米蕉 粑祭祖。传说绿色食品可以避邪驱灾。每到这天,桂阳人先在野外采摘哎叶、绵菜等野菜,用石灰水浸泡一下,去其杂味,再用清水淘净后,剁烂砍碎,合入糯米粉和粘米粉,揉搓成浆,加入少许白糖,捏成小圆饼蒸熟,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一是用作扫墓祭品,二是以备野餐吃食。其味甘甜异香,不油腻,不干燥,别有风味,食之不厌。近年来,每到清明前后,这种绿色米蕉 粑,在市场上经销,生意风行。

  [乌饭]每年四月初八日,传为耕牛的生日。牛是农家耕田的命根子,为了表示对牛的恭顺和保健,这一天,停止赶牛下田耕地,牛栏要彻底清理。同时还给牛喂精饲料,让耕牛舒舒服服过生日。桂阳县南农户,用糯米糍粑烤软,内包鸡蛋、猪板油喂牛;县北农民煮乌饭给牛庆贺生日。乌饭的做法简单,就是用糯米和黑豇豆各一半煮成。乌饭的颜色虽然乌黑,但是香味浓郁,营养含量丰富。传云黑豇豆是驱鬼消灾之物,人畜食后,能强身壮骨,消疲提神,驱邪避鬼,保护耕牛健壮。人食部分,伴入猪油煎炒,加少许食盐和红糖,味道更为浓香可口,常食乌饭,可益寿延年。这是传统饮食文化遗传下来的佳品。

  [糯米糍粑]年近岁尾,春节即将来临,大家正准备办理过年物品。捣糍粑是桂阳农家的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一件必不可少的饮食文化活动。村里开展这项活动,需要很多人手,而又家家户户要做,所以必须在春节前的十多天就着手干。今天你家捣,明天他家捣,按部就班,轮流进行。

  捣制糍粑,先要把糯米舂白精细,用清水浸泡一会,淘洗干净,流干水后装入木甑内,用大火蒸熟。然后稍稍冷却,分量放入石臼内,由二至四个健壮劳力,各持专用磁杵,用力冲捣揉搓。待糯饭揉成胶状沾糊后,置放在草席上,几个妇女,手擦茶油,把胶状体捏成一圆砣,压成圆饼,大小如同烧饼。略为晾干,搭成叠,即可食用。待糍粑晾干发硬后,便放入一个大水缸内,用洁净的泉水灌入缸内,把糍粑淹没浸泡,要吃时,不用手入缸捞取,按量分用夹钳捞出,免得把脏物带入水中,这样,可收藏至 来年春夏,不馊不臭,保持味道鲜美香甜如故。

  糯米糍粑,是桂阳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饮食方便。吃法多种多样,可清水加酹糟煮食,或和红薯、南瓜煮食,也可烤食,烤软后夹点砂糖或乳豆腐,其味道又香又甜又咸又辣,口感非常怪异,还可油煎油炸,又酥又软,爽口填饥。

  糯米糍粑,给人吃食带来很多方便,外出做工,若离家较远,中午不回家用餐,可带上一二块,到时用野火煨烤即可充饥。乡里人进城,一般带上糍粑作点心,不需进馆子用食,既省钱又方便,几多划算。

  糍粑还是一种待客送人的上等礼品。有道是“丈母娘爱郎,糍粑裹糖”,以糍粑待客,深含着主人家的爱意。客人回家时,回赠几块糍粑,显示出主人的大方好客。桂阳北乡农家有一种风俗,每逢新郎第一年春节来岳家拜年,岳家必须装一台盒糍粑,盖上红纸送新郎回家,这是自古传下来的必备礼俗,显得风光大气、亲密和谐。

  近年来,糯米糍粑已成了市场上的交易品,因为生意兴隆,农家已形成一批捣制糯米糍粑进入市场经营的专业户。可见桂阳的糯米糍粑这项传统饮食文化正在发扬光大。

  [冬水酒]不知哪个朝代,桂阳家家户户学会了酿制酹汁酒,这种琼浆玉液,就是冬水酒的前辈。早在宋代,城西七里长街中段,创办一爿酒楼,专卖酹汁酒。因酹汁酒味道精美,曾招引省内外顾客前来品味,因此生意如火如荼。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得到这个讯息后,酒瘾大发,便慕名来桂阳酒楼光顾。一壶上品酹汁酒入肚后,吕仙赞不绝口,美称桂阳的酹汁酒为“玉液”。并把店名誉为“玉液楼”。从此,玉液楼的名声远播,生意愈来愈火红,后人把这段街坊称作“古楼街”,这个高贵的仙名,一直沿用至今。

  因为酹汁酒饮用的人越来越多,可产量不多,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因为酹汁酒储期崭短,醇味欠陈,易醉易醒,总有不过瘾的感觉。于是,吕仙告诉酒家,如果把酹糟封闭多时,再取冬至日的上好井水浸糟,密封起来,至第二年春夏之交时开缸,就成上品,不仅量多,而且醇度提高,味道纯陈,饮后醉意持久。店主按照吕仙的主意,依法泡制,采用桂阳城第一的蒙泉水倒入缸内浸糟,严密封闭。到第二年五、六月启封,只见那橙黄清亮的酒液,放出浓香,飘向街头,充满巷道,一盅入肚,醇度于膏,生津提神,醉后不伤神乱性,只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人们把这种甘液称“冬水酒”。此后,成为桂阳城乡居民的传统村酒。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桂阳)西北一带居民自制酒,即北人之黄酒也。其价甚廉。帷其廉而饮者更多,自晨至酉,无非饮时自老至幼,无非饮士”。

  冬水酒的配制工艺,并不繁杂。选择上等精致糯米为原料,用清水浸泡,然后用甑蒸熟。冷却后合入酒药,经过发酵、糖化,酿成甜酒糟。再用大瓦酒缸装好,倒入清澈如镜的泉水,严密封闭起来即可。水酒淘完以后,其糟可提炼纯米烧酒灌入冬水酒缸,密封一段时期,俗称“拖缸酒”,香甜如故,醇度加大,饮士舍本难求,醉后浓睡,养精提神,醒来还香满心肺,大为感慨,叹声“浓睡不消残酒”,兴致盎然。冬水酒淘完后,剩下的二酒糟,可把红薯蒸熟,冷却后与二酒糟混合,加入发酵药、糖化。几个星期后可烧成火酒。烧酒后,糟可是养猪的精饲料。

  桂阳城区居民酿酒,都用蒙泉水。唐代以前,先祖们在全城48口名井中作过测试,认为蒙泉之水最为优质,他们传教后人,使用蒙泉水,“烹茶无垢,煮酒醇香”。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国营桂阳县酒厂,承袭传统的酿制规程,生产的糊汁酒、冬水酒,名扬省内外。1992年,其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并送中国食品博览展销。1994年,又在全省新产品商交会上荣获金奖。

  [辣椒酱]湖南是辣椒之王国,不但出了很多“辣妹子”,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吃辣椒也是一种不可少的嗜好。于是湖南的辣椒,誉满全球。而桂阳县的辣椒却是王中之王。桂阳种辣椒的历史悠久,而且面积遍及全县。尤以太和、方元、荷叶、燕塘等地的五爪辣、朝天辣、牛角辣最为优良。每至秋季,辣椒成熟季节,光在垅洞之间,只见万绿丛中,一遍鲜红,浓香的辣味,逗你流连忘返。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朝廷一位大臣,出使广东湖南,一天路经太和,沙坪竹子窝,因身患严重感冒,疲惫难受。忽闻辣香入肺,顿使精神好转。村民见他身染风寒,便请他入坐顿歇,熬煮一碗辣椒豆豉葱汤请他喝下。大臣喝后,顿时汗水淋漓,头脚轻畅,精神振奋。大臣问“所食何药,如此灵验?”村民说:“这是我桂阳的土产”,获名“辣椒豆豉汤”。大臣诚谢,并要掏钱买点辣椒带回朝中,敬献皇帝。村民客气地说:“贵客远道经此,要点辣椒,何谈购买!”便送了一袋五爪辣、朝天辣给他。大臣回到朝中,向皇上秉奏桂阳辣椒又香又辣美味可口的风味。皇帝要御厨立即熬煮,请来大臣和后宫妃子同来享受。满堂食客,无不赞绝。于是皇帝颁旨,桂阳太和竹子窝的辣椒,从此列为贡品。

  五爪辣、朝天辣,不仅鲜食调味可创佳肴,而且晒成干品,碾粉收藏经久不坏,更可制成辣椒酱,加工成各类罐头。

  每年秋后,桂阳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收摘上好五爪辣洗净剁碎,合入豆豉、生姜、大蒜子、精盐。装入菜坛后,面上撒点茶油,几天以后食用,又辣又香又甜,下酒送饭方便有味。有些还砍几斤五花猪肉,刨净煮熟,集成薄片,合剁辣椒腌制成猪肉辣椒酱。久藏不变质。俗有“开坛香百家”之谚。味道香辣鲜美,农家为招待上宾之佳肴。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县内餐馆酒店储备选用,还开办三家罐头辣酱肉、辣酱鸡、鸭、鱼专业公司。太和辣酱厂生产的辣酱系列产品,在省市农副产品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产品旺销省内外,深受食客青睐。城郊朝天龙辣业公司的辣酱产品不仅味美色鲜,而且包装美观大气,成为节日送礼的热门货。

  [魔芋豆腐]桂阳周边山区,常年浓雾蒸腾,是魔芋生长的得天独厚之处。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土蔬异者魔芋,州西南以上皆有之乡”。荷叶,敖泉、桥市、光明、华泉等山区乡镇种植魔芋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魔芋生长之乡。每至夏秋之交,进入这些山区,扑入眼帘的是盛茂的麻杆撑起绿色花伞的大军(魔芋苗),云集在山冲地头。

  霜降前后,正是魔芋收藏季节。因为魔芋是一种上好的工业原料,农民一担担新鲜魔芋上市发卖,群商云集桂阳收购魔芋运往外地。据老人回忆:1928年,设在汉口的中国湘鄂魔芋公司,派日本商人常住桂阳,与城关裕丰百货商店联合经营,收购桂阳各地魔芋,销往日本等国。

  魔芋豆腐是一种有似海参的食品。它的原始制法是把魔芋洗净,去其棕黑的粗皮,取一口块特制的带有磨牙的大口陶缸,缸内放清水,魔芋和水的比例一般是1:6—8。把魔芋在磨缸上磨搓成浆后,放入锅内熬煮,待魔芋碎楂煮化后,浆成稠浓浆糊,便参入适量石灰水搅匀,冷却后把面上结成的一层布状体挑去,称魔芋豆腐皮。这是桂阳一项传统饮食文化的土特产。把豆腐切成小片,用油盐炒煮,加入辣椒、生姜、葱蒜,或者还加酸豆角等佐料,香气盈室,百吃不厌。尤其是魔芋豆腐皮,清脆可口。近年来,饮食业的发展,餐桌上摆了鱼煮魔芋豆腐,魔芋馅肉类食品等新鲜菜肴,倍受顾客喜欢。

  魔芋豆腐是一种无污染的食品,含有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据现代医学科技测定,魔芋豆腐可治肠胃病。因豆腐中有一种胶质,长期食用,可排除肠胃中的毒物,有预防肠癌的作用。这样更引起人们重视,成了每个家庭餐桌上的常菜。而今,有很多人承袭前人传下来的磨制工艺,用现代科技改手工磨制为机械磨制,产量大大提高。很多桂阳人,走向大城市经营魔芋豆腐生意,使桂阳这项独特的传统食品打入全国各地市场,个个发财致富,为桂阳的魔芋豆腐赢得美滋滋的声誉。

  [苦株豆腐、栗子豆腐]这种豆腐是我们老祖先在发展传统饮食文化进程中遗存下来的山珍。苦珠和栗子,桂阳各地山野间遍地可见,故磨制这类豆腐不需成本。随手可得。每天秋实时节,乡民上山把苦珠、栗子采捡回来,晒干、去壳,磨碎成粗粒状,用清水浸泡几天,淘去苦水。然后用礳磨成浆,倒入锅内煮沸,待成胶状,参入少许石灰水搅匀,倒入缸内或盆内,冷却后切割成块,又用清水浸泡一两天,去其残留的涩味,即可入厨用油盐煎炒,放入辣椒(瓮里辣椒更佳)大蒜、生姜、味精等佐料,即成一道上等精美菜肴,其营养成份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每逢入市。这道别具风味的土特产,酸咸苦辣味吸引着大家争相购买,成为城乡市场的畅销食品。

  [和平油炸豆腐]主产于桂阳县和平镇塔下村。该村那口幽净的泉水流量大,水质甘冽清亮,用于磨豆腐凝固力强。油炸的豆腐香脆可口,还在明清时期就已名播全县。

  磨制这种特型豆腐,工艺比较复杂。原来是按常规制出豆腐后,用刀切成菲薄的片品,这道工艺花时太多,大小厚薄规格不一,品相不大美观,碎片太多,产量不高。后来改造豆腐箱,就象蜜蜂筑巢那样,在箱内装制大小厚薄一致的木隔板为模具。豆腐脑倒入箱内的薄格里,一次性成形,不用刀切,厚薄一致,油炸受温均匀,成品率大大提高。接着就用大铁锅把茶油烧滚,再把小块白豆腐倒入油锅,边炸边翻动,待两面呈金黄色,即刻用大捞箕捞出冷置。看见那薄如纸张黄烂烂的品相,就已令人嚼舌生津。手捏一块丢入口中,一股清脆香稣的和平油炸豆腐,沁入心肺。用水烹煮,软柔如藻,风味非常独特。

  近年来,和平油豆腐的色香味不仅餐桌上已引人注目,成了食味勾人的名菜,还打好包装成为上等礼品赠送亲朋。在湖南省市农副产品博览会上,锋芒毕露,多次荣获优奖。许多商家食客,都拥来订货。目前,该产品生产范围,已扩大到四周乡村,出现很多家规模可观的专业户,争雄市场。产品打入省内外食品超市,形成供不应求的格局。

  [水麻菜]又名绿水菜。生长在山高林密云雾缭绕的溪流旁的砂质土层中,是桂阳华山、白水、杨柳、华泉、光明等山乡的土特产。可生食,也可煮食。旧时,山区人民缺粮少食,就靠摘采水麻菜充饥。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桂阳,为了减轻当地人民的军需负担,曾派人上山大量收采水麻菜充饥,后来人民把水麻菜誉为“革命菜”。

  水麻菜具有清热解毒、护肝养肾、健脾舒胃的效果。二十一世纪初,华山瑶族乡开办水麻菜加工厂将水麻菜采来洗净,采用传统的工艺精细加工成干品,食用前用水浸泡,切成小段煮沸软化后,加入猪瘦肉丝,野味十足,清香爽口。今已远销省内外,成为大中城市食品店中的热销货。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水麻菜,能为山区人民赚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大城市的居民能买到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山珍,也是人生的口福。

  [唆螺丝]炒煮螺丝自古以来是桂阳人最为喜爱的佳品。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家家必唆螺丝,因为端午节唆螺丝吃,“能使眼睛增加光亮”。清同清《桂阳直隶州志》载有因下田捡田螺而引发出很多神奇故事。如泗洲寨和莲塘圩交界处,谭流水沿东面山脚而过,两岸是一遍肥沃禾田。谭流水架设了一座石拱桥,叫九仙桥。这处地名,就是因为捡田螺而演化的传奇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端午节前一天,晴空烈日。有十个姑娘结伴行到双江口田洞间去捡田螺,准备过端午节食用。捡着捡着,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雨大作。十个姑娘慌不择路朝田洞北面的石山上跑,因为石山上有个大洞,可以避风躲雨。十个姑娘中有九个长得清秀漂亮,一下子窜入洞去,第十位姑娘长像丑陋,矮小如墩,性情乖癖,她在上山的路上摔了一跤,便落到队伍的后面,等她爬起来赶到山洞时,洞口突然封闭。进洞的九个姑娘化成仙女。后来在洞前的潭流水上架了一座石拱,桥就把它称作“九仙桥”,并在桥上建了一座花亭,方便耕田作土的农民及过往行人歇息、乘凉避雨。九仙桥上的九仙女因捡田螺的缘故成了仙人,这段美妙故事,可见唆螺丝这道美食自古以来就是老少皆喜的民俗风习。

  如今,市场上的小商小贩,揣摸到桂阳人的饮食爱好,都到外地采购来卖,每天的销售量很是可观。餐馆酒楼,已是行销的鲜菜,时至暑天的夜晚,街道两旁,开设专卖唆螺丝的夜宵摊点,生意红火,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乡村农户抓住市场机遇,很多人在自己田间开办螺丝养殖场。可见唆螺丝这道饮食文化,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

  [肉丸子]桂阳人过春节,大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必备四样佳肴,即肉丸子、馅豆腐、扣肉、鱼。古人传说:吃肉丸子是寓以来年合家团圆;吃了馅豆腐象征来年财源涌进,荷包丰满;扣肉本身绯红,吃扣肉预示来年一切红红火火;吃鱼是有余剩,来年有吃有余。这里我想把肉丸子的炸制工艺简单介绍一下。

  肉丸子的炸制工艺要注意配料和掌握火侯。先选择猪的前胳瘦肉和入葱姜、糊椒粉、味精、酱油、精盐等香料剁碎成馅,揉成小砣肉丸;选用新鲜鸭蛋、鸡蛋,一般按鸭蛋2个,鸡蛋1个的比例,磕在盆中,用搅棍搅拌成流液,加适量面粉,再搅,其浓度用搅棍将蛋液和面粉匀均后,举棍提起糊料成挂旗状即可。然后用锅把茶油或其它植物油煮开,取小模具勺子,用调匙掐点蛋面糊放入模具内,把肉丸子放置模中,上面盖上一层蛋面糊,放入滚油锅中烹炸。待丸子炸成金黄色即可取出食用。或煮或蒸可任选择,蒸煮时另加入佐料,其味更香浓可口,营养丰富。桂阳人的宴席上自古以来就是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近年来,餐馆酒楼炸肉丸子常有储藏,以便顾客选用。(彭德馨 )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