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昆的发祥地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陈祎 2011-11-17 09:19:52
—分享—

 

  图片:郴州市桂阳县

  桂阳县,隶属湖南省郴州市,位于该区西南部,县域总面积2973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5万,是郴州市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享有“楚南名区、八宝之地、烤烟王国”的美誉。县域经济实力稳居全省20强,荣获并保持了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

  千年古郡 “非遗”文化长廊

  桂阳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秦始皇50万大军出桂阳戌五岭,东汉桂阳人蔡伦发明造纸术,三国名将赵子龙计取桂阳并任郡太守,又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昆的发祥地,当代英雄欧阳海的家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阳县先后成功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桂阳瑶歌》列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瓜龙》、《桂阳花灯戏曲》、《光明花灯扎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闹太祖公》、《赵子龙的传说》、《碗灯舞》、《传统硝皮》、《飞仙陶瓷烧造技术》、《樟市龙灯》等22个项目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退休老人带病整理,“传承”以老带新,最小年龄才6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湘剧》传承人谢忠义,与湘剧团老艺人一道,以师带徒对剧团新学员进行培训,一句一句教唱腔,一招一式教动作,两年来,剧团19名学员脱颖而出,成为演出新秀。与此同时,还开展“湘剧、昆曲进行校园”活动,传承人下到学校辅导传习湘剧昆曲,培养了一批湘剧、昆曲爱好者,县三中初三学生刘思基在全县中学生艺术节表演的昆曲折子戏《林冲夜奔》引起轰动,郴州日报、市县电视台都作了报道。

  “桂阳瑶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瑶歌的主要传承人赵五英、赵远英不仅教自己的孩子唱瑶歌,还在杨柳、华山等瑶族乡开办瑶歌传习班,先后参加学习人数达60余人次,年龄最小的才6岁,传习原汁原味的桂阳瑶歌20多首。

  山区光明乡曾皮寨,有扎制花灯的传统,村里80多岁的老人欧阳起吉,扎得一手好花灯,是桂阳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光明花灯扎制》的主要传承人。2009年冬,老人生病在乡里住院,县领导派人去看望他,还给他送去800元医药费。

  桂阳县湘剧团原作曲,退休老同志兰祖伸,坚持在病中整理、编纂湘昆曲谱,因经济困难出不了书,县财政和宣传文化部门先后支持他4万元,使这部120万字的《中国昆曲神韵》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一重大艺术成果,对抢救桂阳土昆曲谱,完整保存湘剧音乐元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6年以来,桂阳县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机制和运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势头。2007年,为申报“湘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拨付20万元; 2008年,为打造湘剧精品剧目《一天太守》,该县财政拨付经费30万元;2009年,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该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2010年,为举办桂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调演和支持《一天太守》进北京调演,先后拨款98万元。

  与此同时,桂阳县还制定颁发了《桂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桂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桂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和传承人经费补贴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2008年,桂阳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县的决定》,正着手打造一个大气恢弘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桂阳文化园。文化园分6个园区,总面积约300亩,总投资1.6亿元。在文化园内,设立一个有占地20亩,投资10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建立“一所”、“一室”、“一厅”、“一库”:即桂阳湘剧、昆曲研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目前,已成立了该中心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选址、详细规划、土地确权、项目建设签约等工作,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建成后,立志将其成为郴州市领先、湖南省一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