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山史话(六):宝山和宝王祠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3-10-21 09:21:07
—分享—

  位于宝山之麓的宝王祠是桂阳州三堂中的中堂(另两堂为北堂城北禹帝祠和南堂城南灵润侯祠),自古以来受到桂阳人们的顶礼膜拜,然而宝王祠供奉祭祀的是何方神圣呢?

  一说是祭北宋时的镇山官。根据清康熙年间张奇勋《衡州府志》木刻本卷三记载:“宝王祠,在大凑山麓,祀北宋时镇山官也。”宝王祀带有山神庙的性质。山神庙,原本是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的一种祭祀场所。古人认为各种鬼怪精灵皆附于山间。《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舜帝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历代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

  一说是祭三堂矿神。清乾隆年间张宏燧主修的《直隶桂阳州志》记载:“桂阳最重银矿,矿有神曰三堂。城北禹帝祠曰镇龙潭,北堂也。西宝王祠祀大凑山神,中堂也。南灵润侯祠,南堂也。大凑山祠自唐始。宝王庙所祀为矿神。也就是说,矿神分三家祭祀,一是供奉龙神的城北禹帝祠,即镇龙潭。过去挖矿透水事件时有发生,龙是主管治水的,大禹也是远古时期的治水英雄,于是人们约定俗成地供奉龙神和禹来祈求平安。二是供奉灵润侯的南堂,《宋会要辑》记载:“灵润侯,乡社神号,旧号灵泽侯。徽宗大观二年封。”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乡社神即后土神,又称后土娘娘,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古代人认为开矿要伤后龙山,必须祭后土祈求庇护和谅解。

  一说是祭盘氏兄弟。宋初《桂阳图经》记载:“有宝山庙在军治之西,古有盘氏兄弟三人,以凿山冶银白业(白业:佛教语,谓善业)。既没,有灵,祷之矿溢,遂祀焉。梁贞明四年(918)诰犹存。”

  一说是祭柴氏兄妹。何文麃以为三堂分自洪武时,其神曰:柴氏,相传以为周世宗时,采银大凑必皇族七郎、十三娘兄妹也;或曰烧银同祀窑神柴氏兄妹,沿于柴窑、哥窑;又或曰即宋祀七贤祠中之柴秘书也。”王湘绮在《桂阳直隶州志》称“五代时开征大凑,非皇家亲属不能督银课,柴公盖柴世宗之亲属也,小神童为柴公子,而仙姑则柴公之女耳。”王湘绮还与柴窑、哥窑相联系。柴窑、哥窑为烧制瓷器的名窑,而桂阳州烧炉取银,二者唯一的关系是制作或提炼过程中都需要使用炉火,认为柴氏沿于柴窑、哥窑的窑神有些牵强。至于柴秘书之说,与之前的考证有一点联系。那么柴氏为后周皇族的说法是否可信?实际上,后周显德六年,即公元959 年,后周的疆土最南抵长江一线以北。次年正月,发生陈桥驿兵变,宋取代后周。之前,桂阳监为南唐、南汉等争夺。也就是说后周不可能在桂阳州开采矿产。

  何景昭考证中称其为司船土神。何说:“州城北禹帝祠,始自洪武初,为镇龙潭;城西宝王祠,肇唐初,祀大凑山神;城南灵润侯祠,不知原于何代。观刘洪《禹帝祠碑》,则北、中、南之三堂分界亦当自洪武时始……三堂共祀司船土神。祭用收日,以禳灾祈福,则柴公七郎太保、柴氏十三娘仙姑为主。询诸父老,皆曰北、中、南三堂所供奉的是土神,其土神性质确无可疑。

  船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是盛行于两湖的传统民俗节日,而船节在桂阳州的历史悠久,至少能追溯到明初,其间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乾隆年间的记载比较简单:“州民常于是月制舟以吊屈平,取收日为之,以无河故,乃以龙舟陆游于衢。人间治角黍,新服色集观庆赏。乡则水陆俱有。”

  一说是祭大凑宝王。曹昌的《陆舟说》如下:“城门北龙潭……有明洪武建禹帝庙以镇,郡人循楚旧俗,五日竞渡,造龙舟游潭中。万历十五年,舟沉多死者,爰易陆舟。分北、中、南三堂,于四城游神。中堂有唐立庙,侑大凑宝王祀最古;南堂灵润侯祠,未审创何年;北即禹庙。三堂争奢斗奇,岁月益新……乃说者曰:舟行则地动,地动则宾兴,以利歆之。又曰:游神则邪驱,邪驱则人无夭,札物无疵。”

  桂阳州最重要的铅、银矿位于距州城不远的大凑山,即宝山。大凑山以商贾辐凑而得名,大凑山的商贾与矿冶业关系密切,矿冶业的兴衰必定会影响到州城,所以官商吏民有信仰上的需要。三堂庙位于州城,原本就有愉神性的赛会,加上宝王庙所祀神的山神性质、柴氏的传说与矿冶业有关,宝王就这样被选中,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了信仰体系和仪式。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