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宝山史话(十一 ):桂阳学正张垣和宝山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3-11-25 10:10:41
—分享—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湘潭人张垣任桂阳州学正,主管桂阳教育事业。张垣出身于读书世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父亲张文炳,字南麓,王士祯评他的诗“排宋入唐,追踪老杜”。张垣兄弟张埴、坦、埰、城、坤、坊、增八人中,有一进士三举人,其余个个都能吟诗作对,子侄辈中张九钧、九钺、九键、九锰、九镡、九锜、九鉴、九滋等人,均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地方史志争相登载、引为自豪的人物。这样的人来到桂阳主抓教育工作,无疑是桂阳人民的福祉。

  张垣上任桂阳州时,正是桂阳铅厂多利之时,王闿运在《桂阳直隶州志》中称此时的桂阳“知州非大吏所倚畏,时号十万矿税之利,州官司取于矿税,宜若囊国”。“矿利”大风险也大,这段时期正是知州翻船的多事之秋。先是知州汪度被革职,接着又是张宏燧被斩首。两任知州出事后,许多士子都不愿到桂阳来为官,深恐陷入桂阳这方“矿利”的陷坑。清廷只好采取“署任”(相当于代理和试用)制度,乾隆三十年到三十一仅一年中就有万式、曾文鹤、吴珣、陈文炜等四人署任桂阳州知州。一年四人“署任”,虽然知州远离了利益的旋涡,但一些杂吏衙役仍旧和“铅厂”难以剥离关系。张垣目睹这一现象,特地在学署大门上大书一联“金银气以不贪识,文字交因无好亲”,闻者莫不肃然自振。

  由于受“矿利”诱惑,州中子弟十有八九都是从事“业矿”和“习武”,桂阳州在清初的百余年时间里,只出过陈扬鹰等几个“武举”和何炯、严柏几个“明经”,没出过真正意义上的进士。张垣为教化乡民,淳良风土,贴出告示劝民读书,并创立学田、矿资等资助基金,制订了许多奖励制度,还与州人寻访古迹著《桂源草》,以竹枝体作《桂阳见闻》及《宝山寺》,桂阳人皆能诵之。目前《桂源草》、《宝山寺》和《桂阳见闻》收入张的《潭上草堂集》集中,成为研究桂阳风土人情特别是宝山的重要资料。

  张垣还利用祭祀宝山的机会,写下了当今唯一有文字可查的宝山祭文《祀宝山文》:

  惟神作镇一方,惟金之品,脉连大辏,包朴石以争雄,势从骑田。郁烟云以耀彩,助司农以鼓铸。链锡同肴,资商贾以流通,车牛竞集兹者,春和始布。工作宜兴,将搜岩壑精华,以济生民之日用。谨取吉日,亲诣宝山恭进革蕉肃将醴牲,钲人伐鼓,振起黎民乐杖吹笙,和平神听,伏冀宏开宝藏,广结鎏椎,天必有验于人货,惟不弃地。椿天垅长,鱼贯而煎冶卒烹丁,凫趋以进,无霖无潦,銎光焰于洪炉,不震不崩,裕泉刀于天府,竭诚非感,识气非贪。

  文虽不长却意义深刻,然而真正能体现其主旨的是他“寄九钺命作《大凑山歌》”歌中写道:

  吾闻天地开辟,山水融液,秀者为人物,粗者为砂砾。此邦之士多英杰,吾翁之愿宏教泽。万景窝与绿紫坳,四时之之佳气日日干云霄。吾愿兹山以宝气化为文章气节百炼膏,贡与天府诸雄豪。国家之宝在人物,更亿万年取不尽,用不竭。勿使郴州客,但讥楚南少人而多石。

  张垣认为“国家之宝在人才”,不是在矿石和金钱,劝人们要“宏教泽”培养人才。在张垣的大力提倡和影响下,桂阳风气为之一新,不久即出了卢世昌和曹德赞两位进士。张垣在桂阳做了七年学正,乾隆三十七年迁云南河西知县未赴,隐居故里潜心著述,著有《湘潭杂咏》等书。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