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毓英事略(一)

作者:颜石墩 编辑:陈祎 2015-01-15 17:18:03
—分享—

  陈毓英(1893-1972)是桂阳县泗洲寨人,其祖父陈士杰(1825-1893)曾任浙江、山东巡抚,对家族教育非常重视。他与晚清大儒王闿运结为儿女亲家,并把几个儿子与侄儿的学业全部委托给王闿运。在王闿运的悉心培育下,陈士杰的后人大多卓有成就。陈毓英的叔伯父陈兆文、陈兆葵举进士入翰林,其余叔伯陈兆棠、陈兆璜等都任知县、知府以上官衔,其父陈兆槐曾任常镇道台。

  陈士杰曾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与左宗棠、彭玉麟等湘军将领关系不错。陈士杰的子孙与近代许多大人物都有联系,乃至联姻。陈毓英的父亲陈兆槐娶的是两淮盐道程商霖的姐姐,而程家乃“衡阳首富”。陈士杰的曾孙陈宣(1900-1946)娶的是湘军云贵总督刘长佑的曾孙女,曾任国军68军119师少将副师长,是抗日将领。从研究湖湘历史文化的学者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近代湘军的兴起为陈士杰的后人以及后来的湖湘子弟谭嗣同、杨度、夏寿田、程潜等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先天基础。

  陈毓英的祖父陈士杰思想开放,倡导洋务运动。他在山东任巡抚时,曾最先在山东建立电报局,亲自学习发报,又有过在山东修筑铁路的想法,但几次与洋人谈判不成,对科技积弱有切肤之痛。陈士杰晚年退职后,受王闿运、彭玉麟等好友之邀,居于衡阳的金陵巷,与程商霖交厚。

  清政府政权崩溃后,陈兆槐带领夫人程氏及儿子陈毓英从江苏退居衡阳。

  陈毓英聪明、睿智,是陈士杰最喜欢的一个,想让他长大后外出留学学习科技,只是不久陈士杰就病逝了。出国留学是需要一大笔钱的,陈士杰父子为官奉公廉洁,又扶贫济困,身无节余。幸好陈毓英的母亲程家有此财力,于是由两家合计,由陈家出人,程家出钱,送陈毓英出国留学。当时,“修铁路”和“去德国”是最时髦的,于是他们选择了送陈毓英去德国学铁路工程。

  陈毓英的一生有两大功绩:第一是在他担任粤汉铁路局长期间,最先打通了南岭隧道,使千年阻隔的广东和内地成为通途。

  陈毓英从德国学成归来时,国民政府正在修筑粤汉铁路,而株(株洲)韶 (韶关)段的420公里迟迟难以完成。原因是这一段要经过险峻的南岭,耗资巨大,工程开开停停。陈毓英回国后居于武汉徐家棚,他为粤汉铁路的修筑四处呼吁筹款。1933年,陈毓英被委任为粤汉铁路局局长,开始领导修筑最艰难的株韶段工程,同时也翻开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他成立了株韶段工程局,委任著名工程师凌鸿勋为工程局长,一方面亲临前线督促,将在德法学习的修路技术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又多方与外方谈判筹款。由于他有留德背景,能够运用英语斡旋,极大地帮助了修路资金的筹措。

  粤汉铁路原本经过桂阳,由于要侵占大量田地,乡人表示反对,最后只好绕道郴州而过,桂阳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1933年7月,在陈毓英的主导下,粤汉铁路发起了打通南岭的工程。到1935年9月,南岭所有重要隧道皆被打通,粤汉铁路自南往北连接到郴州。千年阻绝的内地和南粤,从此变为通途。

  修路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陈毓英在自传中写道:“南岭多瘴气,瘟疫流行,常有工人病毙。”最初的几个洞口被打通时,“南北一通,气流振荡,隧道内工人纷纷倒地,有人晕死……”

  1936年2月,完成粤汉铁路最艰难的一段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陈毓英的在南京行政院工作的八哥陈毓华(其夫人即曾国荃的玄孙女叶××, 与叶剑英夫人曾宪植是亲姐妹)向即将担当抗日大任的程潜推荐了陈毓英。陈毓英于是放下铁路工程,投笔从戎,奔赴西北抗日战场。而经他苦心经营的粤汉铁路也在不久后,在他的继任人手上全线通车。

作者:颜石墩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