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创模办发〔2016〕6号

编辑:陈祎 2016-05-30 11:24:27
—分享—

  关于印发《桂阳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关于全县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标

  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桂阳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关于全县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标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桂阳县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3月27日

 

  

桂阳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关于全县中小学

 

  环境教育普及率达标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全县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桂阳县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和《郴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关于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标工作的实施方案》(郴教发〔2015〕4号)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为指导,遵循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在规律,从青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生态道德和环境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努力把青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行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工作任务

  确保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85%,即全县开展环境教育的中小学学校数占全县中小学学校总数的85%以上,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材纳入地方课程,使用全市统一的环境教育教材,每学年环境教育12课时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广泛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级校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对我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知晓率达到100%。各学校每学期要建立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的固定的“XX学校环境教育专栏”,并标明出刊日期和期数。

  (二)认真落实环境教育课程。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依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中小学校应在学校课程总表中安排环境教育科目,有教师,有教案、使用全市统一的环境教育教材,保证每学年环境教育须到达6课时以上,积极上好环境教育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做到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每学年的课时安排做适当调整。

  (三)广泛开展环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等课程,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单位建设的实践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资源的作用,支持和引导学生及家长深入社区、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主题教育。要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等生活细节开始,组织好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动”,倡导社区、家庭、校园节水节能、垃圾分类、循环回收、绿色消费,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生活。要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爱鸟日等主题日,开展各种生态文明宣传、环境社团、环境调查或考察、环境知识竞赛、环境夏令营、撰写环保小论文等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教育形式,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环保小使者”、“优秀绿色监督员”、“校园绿色之星”等评比活动,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切实增强环境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环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每学年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课时从活动课中安排。中小学生环境主题教育参与率达到90%以上。

  (四)将环境教育渗透各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要结合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和《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要求,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增强环境教育意识,深入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内容,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环境教育逐步从个别学科、个别教师的活动走向全部课程、全体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常态。

  环境教育学科渗透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按平均每学年3课时安排教学内容。

  1.德育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德育要将环境教育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时俱进地加强环境意识、环境建设与保护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生态环境困惑和问题,增强学生对环境建设的认同,树立环保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素质。

  2.语文课要凸显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将教材中大量亲近自然、歌颂生命的名篇佳作提取出来,选取富有环境教育内涵的资源,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环境教育,激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审美情感,增进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交融。

  3.数学课要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在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对生活中的环境资源的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理性思维习惯,培养对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要在引领学生揭示自然规律、探究生命科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通过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的意义及环境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5.历史课要通过对历史的沉思,吸取先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环境问题与生态安全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促进国家、社会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阔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胸襟。

  6.地理课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基础学科。要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及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7.体育、音乐、美术、艺术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参与、欣赏、鉴赏中自然地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内化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

  8.外语课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环境教育,特别要了解世界先进的环境理念,当代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以及环境建设的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环保的国际理解。

  (五)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继续动员和鼓励各类学校、幼儿园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坚持把创建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示范学校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在全县中、小学中普及环境教育,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环境优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地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成立普及中小学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将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环境教育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管理,确保任务落实。安排专项资金印发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教材,调整落实师资力量, 85%以上中、小学校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普遍设置环境教育宣传栏。

  (三)加强巡回督学,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将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列入督学内容,加强巡回督促检查,同时落实教育质量,要及时解决基层学校的问题和困难,要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

  (四)加强督查考核,确保成效。县教育局将全县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标工作列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对无故拖延,不按期完成县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标工作任务,情节严重的,将报县委、县政府追究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