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傅良:恨不分劳去荷蓑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 2011-07-15 11:20:49
—分享—

  陈傅良,南宋温州瑞安人,是南宋时期桂阳军的一位关心、体贴民间疾苦的良吏。他在《桂阳劝农》中写道“雨耨风耕病汝多,谁将一一手摩挲。幸因奉令来循垄,恨不分劳去荷蓑。凉得未知年熟不,微官其奈月椿何。殷勤父老曾无补,待放腰镰与醉歌。”他少时读书聪慧,精通文章和经制法。淳熙年间(1174—1189)已入宦途。进士及第后,先是教授于泰州,又改派福州通判。五年后调任桂阳知军。在位上,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一年天旱,去桂阳城南龙渡庙求雨,觉得很是荒唐。回府后写下一篇《龙渡庙记》,文中记述了当时桂阳农民农器笨劣、技术落后,指出耕田务须改善水利条件。于是,他教民修塘筑堰,并引进龙骨水库、辘轳、转轭桔槔等提水工具,改革犁耙农具。同时,颁令禁止宰杀耕牛,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耕文化向前发展,使桂阳军农业生产可有好转。

  然而,朝廷见桂阳农业由歉转丰,采矿冶炼业兴旺,百姓生活有所提高,便急剧增加上缴银税数倍,加上军力豪压于民,给百姓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为此,陈傅良斗胆上书皇上,阐述“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宽不宽”,奏请“陛下宜以救民穷为己任”,力劝皇上施仁政、勿苛敛。皇上阅奏后,深受感动。诏令减免桂阳军赋税,百姓获益后,无不敬仰陈知军

  当时桂阳人吃食淮盐。而运输淮盐,需从衡阳,经常宁由陆路或水路转运。陆路靠人夫肩挑,脚费昂贵。水路营运因舂陵江无停泊码头,货物上岸不便。因此,百姓常缺盐食。陈傅良见此情景,心地不宁,便组织人力财力,在离城最近的舂陵江边修建“通津码头”。自此,舟揖停靠有处,使衡湘达桂阳乃至两广的官吏商贾来往顺达,货物交流快捷。不仅盐价大降,且交通更为方便,经济日渐繁荣,军内百姓,无不感激陈知军的恩功厚德。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陈傅良调京任中书舍人。桂阳人民为永记他的政绩,把“通津码头”改称为“舍人渡”。自宋代以来,舍人渡商贸旺兴,经济繁茂。清代至民国年间,桂阳人誉称舍人渡为“小南京”。(彭德馨)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