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樟市镇樟市村女子舞龙队

来源:新桂阳 编辑:陈祎 2011-11-17 09:38:49
—分享—

  幕色微降,桂阳县阳山古村何老三家门前的空坪上,五、六位大嫂,在两把二胡一只铜锣的伴奏下刚刚亮开歌喉,迈开舞步,唱起相传百年的小调—《三月里来》,立马就被百十位村民团团围住,几位背着书包放学放刚到村口的孩子在人群里窜进窜出,有模有样地跟着大嫂们噎噎呀呀地边唱边跳。忙了一天农活的辛劳,倾刻间被歌声驱散得无影无踪。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桂阳农村随处可见。

  桂阳,这座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是世界艺术瑰宝,昆曲中湘昆艺术的发祥地。唐朝诗人李白写下“客有桂阳至,能吟三鹧鸪”的诗句就是桂阳民间文艺种类、曲目、队伍繁多,人人能唱善舞的佐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许多农民向“钱”看,不少民间艺术都相继失传或被人们遗忘。

  “口袋富了,精神不能穷,文化生活不能穷”桂阳县县委书记吴章钧在一次县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传承文明,才能让千年古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得更稳健,才能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精彩。”旋即,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以老文艺工作者为骨干的文化艺术发掘、创作大军深入到村村组组。因代表郴州进京演出参加少年儿童艺术大赛群舞金奖而名声远扬的舞蹈《戴架》就是近两年被重新发挖整理创作出来的代表作之一。县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们深入华山瑶族乡采风,住瑶家房,吃瑶家饭,穿瑶家衣,深深地被瑶家淳朴的民风所感动,更为昔日别样隆重的意味着瑶家姑娘成熟举行的少女青春祭戴架仪式被人们淡意而惋惜。回来后,她们精心创作,终于使这一20多人共舞的舞蹈在三湘蒲公英大赛上一炮而红。到现在,该县的文艺工作者们已挖掘整理几近失传的民间小调、歌谣种类300多个,新作各种舞蹈、歌曲、湘昆剧目160多个。艺术发挖、创作出来,还必须有人来演来唱,才能真正传承下来,生动起来。为此,该县文艺专业人才组成10余支小分队义务深入村组发展民间文艺队伍,传授、指导文艺节目。该县樟市镇樟市村的村支部书记兼村文艺队长成水清对此感触颇多:“我们村过去民风剽悍,我当村干部很想利用大家喜欢参与、喜欢观看的舞龙、舞狮等活动让村民从沉迷的酒桌、牌局中走出来,可惜我小时候记得的传统活动大部门没人会搞了。正当这个时候,县里的文艺工作者找上门来,和我们一起研究,给大家传授技艺,村里的文艺队伍日益壮大,节目花样不断翻新。就拿人们特别爱看的舞龙来说吧,村民除了从最初只能舞布龙之外,还恢复了草龙、火龙、板凳龙等传统项目,前年我们村举行的五一节农民文艺大赛上报各参赛的人达到210多人,盛况空前,现在民风也好了,口袋也富了,生活也精彩了。”如今,全县230多支铜管乐队、舞狮舞龙队、剧曲演唱队象一颗颗跳跃的火种,他们带着党的政策、致富的信息、文明的风尚,舞遍了处处农村,唱出了古郡人的精神风貌。

来源:新桂阳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