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等奖】满江舂陵喜洋洋

作者:李佑明 编辑:陈祎 2013-08-08 16:04:02
—分享—

  舍人渡旁边一个叫龙源的小村庄,村前平畴千顷,村后青山依依,桂阳最大的河流---母亲河舂凌江袅娜而过。不旱不涝,不远不偏,对于世代事农的村民而言,这里真应该算是福地洞天了。即便是打工大潮此起彼伏的今天,村民外出的也是屈指可数。上了年纪的人对这片故土更是眷恋有加。陈二爷女在杭州,儿在深圳,都有房有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争着要接老人家去享享清福。二爷拗不过,到杭州去了一趟,一来给女儿一个面子,二来呢想见识见识所谓的“天堂”。去了才半个月,便觉得很不舒服:房子让人眼花,车子让人昏花,空气泛着油花,水里漂着烂布花。“花花世界”,世界花花,不如回家吃我的豆腐渣。回来后他还编了个顺口溜:苏杭苏杭,炒菜放糖。看来看去,不如龙源。陈二爷虽然有点王婆卖瓜之嫌,但龙源山好水好空气好倒是不争事实。

  因为走亲戚,这个地方我经常来,大部分乡亲也都认识。

  龙源紧挨着舍人渡这座古代曾经忙碌繁华的渡口。历史上舍人渡是舂陵江上的重要渡口,北上荆楚,南达粤桂,商贾云集,物阜人兴。使得桂阳也成了南来北往人才荟萃之地,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写过一首诗《赠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任,五陵年少让清光。”诗中说,住在桂阳的长沙籍人刘景,在进士考试中胜过了豪俊子弟(也就是官二代)。从西汉设郡治历朝历代政要显贵.骚客文人、商贾行旅沿江而上,然后在舍人渡下船上轿上马,有的在金山被守候在接官亭的地方官员殷勤引进署衙。那时,这里既是物资集散地,也是民官交汇点,更是桂阳历史文化的沉甸池。可以想见江清水碧,花红山绿,船帆飞羽,纤夫号呼,车盖云浮,店门珠穿,那情景是怎样的繁荣富美!

  虽然陆地交通的发展,尘掩了那段千年历史,但仍然难以抹去留存于桂阳文化中那道道深深的印痕。如果说舂陵江是一条桂阳历史的纽带,那么舍人渡就是桂阳历史的望花镜,还有许多诱人景观等待人们去览掘。

  也许是应这些南来北往人群解乏释闷之需,明代万历年起,桂阳就种起了烟草,清光绪时期晒烟种植已扩大到境内各处。而舍人渡周边土壤气候适宜烟草生长,烟叶宽大肥厚。烟叶成熟后摘下来,夹在竹片上经过晒干,就成了我们通常说的“土烟”。通过切丝炒制,可制成烟丝、烟卷,远销到长沙、武汉、四川等地。土烟力大劲猛,抽起来很过瘾。以致抽惯了土烟的老辈人再来抽现在的金白沙芙蓉王,总嫌味道清淡乏力。

  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土烟产量不高,晒起来也费力费时,遇到阴雨天气搬进搬出,人累塌了,烟也沤黑了,弄得不好,一年心血也全废掉了。今年91岁的胡汉成老爷爷,十六七岁那年家里晒了一坪土烟,父母亲出门赶集前交待他看晒烟,如果天起乌云就马上收回去。父母走后,他看看天气晴好,闲着没事被人家叫去扯字牌。那天手气特别好,扯起了“连口胡”,等他尿急上厕所时,外面悉悉索索的雨不知下了多长时间了。他一想,完蛋了,家里的一坪烟!赶集回来的父亲看到一坪的烟叶都成了稀泥,操起烟筒朝汉成头上一砸,汉城头破血流,至今后脑勺上还留有明晃晃的疤口。

  六七十年代烤烟技术引进后,桂阳开始大面积种植烟草,但是烟叶品质不好,产量低。烤房靠柴火排湿升温,烘烤技术操作难度大,排湿、控温不当,烟就会烤糊,甚至烤房也会着火。烟烤出来之后,卖价时好时坏,不少烟农为卖个好价便不听政府专买专卖指令,私下运烟到广东等省出卖。有时刚好与负责拦卡的工作人员狭路相逢,还闹出些打打杀杀的事,往往是烟被没收,人被抓捕。

  可以说那些时候,一把烤烟就是一把辛酸泪。

  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烟叶品种不断改善,种植模式也变成了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大棚育苗,机械耕地上垄,营养钵移栽,按单施肥,科学浇灌,机械扎把,电房烘烤,定单收购,公司一条龙服务到底。烟叶质量不断优化,产量年年增涨。烟农获得了科技的指导和劳动解放,收益也年年提高,每年还有肥料补偿,农机补偿,烟农生产积极性日日高涨。每年春夏,舂陵江畔广袤的田野,惠风和畅,烟叶田田,一片青波碧海,煞是壮观。

  烤烟种植历史也是桂阳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有人感慨道:“爷爷种烟靠日晒,爸爸种烟烧煤柴。我今种烟电房烤,科技兴农效益来。”

  刚聊着,一辆白色现代车驶进了村子,车上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实汉子,他就是陈土林。最近组织了五六人承包了四百多亩地,成立了烟草专业合作户,两年时间赚了几十万元。为回报乡亲,正准备把村里的道路、水塘和休闲广场修一修,让大家有一个更加优美的环境。

  说着便摊开图纸跟大伙讨论起来,人群里不时传来他们欢快的笑声。

  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在免除土地税之后又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电、路、安置房、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在多个乡村陆续建成。从规划图中可以看出,不久的龙源村,道路宽阔,房舍井然,塘清水碧,树绿花红。新农村的美景把大伙的脸映照得红红火火。

  “我们还要在舂陵江搞旅游开发、特色种植,项目正在论证申请。 “从飞仙的制陶到仙人桥、仙人洞的观光,到欧阳海渔场的捕鱼,舍人渡的怀旧,樟市千家坪古村落遗迹的参观……” 土林有些兴奋。“旅游有链条有特色,我相信,一江碧水一定可以浇出个绿色的产业!”爽朗的笑声漫过田畴,传至不远处的江里。

  此时此景,我心潮涌动。是啊,如今农民耕大田,不交农税和皇粮。种烟种稻有补偿,满江舂陵喜洋洋。

  是啊,沉寂多年的舂陵,又该承载桂阳改革开放的巨轮,开启新的辉煌航程了。

作者:李佑明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