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栻与《桂阳军学记》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张日生 编辑:陈祎 2014-03-11 14:46:50
—分享—

  在我的家乡桂阳县舂陵江镇黄土村,一栋古宅的门头匾上端正地写着两个楷体字“南轩”。这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栻的后人以先祖字号作为门头匾,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张栻 (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著有 《南轩文集》,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称 “东南三贤”。张栻对于鼎兴岳麓书院,开创湖湘学派和发展湖湘教育事业起了巨大作用。于是张氏后人把“南轩”作为自己姓氏的代称,以示张氏脉出名门,文脉流长。

  张栻曾创办长沙城南书院,又主教岳麓书院。张栻将教育新理念注入岳麓,形成了以 “关心现实、注重经世”为特色的湖湘学派特征。张栻倡导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是相吻合的。

  张栻生于西蜀,长于楚南,是不是到过桂阳,史无记载。但张栻对桂阳是非常关注的,王闿运曾感叹道: “元晦 (朱熹)咨嗟于临丞,南轩 (张栻)拳拳于桂阳,有旨哉,有旨哉!”南宋知桂阳军陈傅良和平阳县令舒璘等人与张栻的渊源都很深。

  宋史记载,永嘉学派代表陈傅良 “入太学,与广汉张栻,东莱吕祖谦友善”。陈傅良从政之余时常讲学岳麓书院, “尽收南轩门生”。舒璘创广平定川学派,宋史说:“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王闿运称舒璘为桂阳儒宗。

  在张栻、陈傅良等教育家的直接参与与影响下,桂阳教育在宋朝变化最大。乾道元年 (1165)桂阳军学毁于郴寇李金之乱,乾道五年 (1169)重建桂阳军学,应桂阳知军赵公瀚之请,张栻作 《桂阳军学记》。 《学记》中有证: “学之成,乾道己丑岁三月也。为之者,知军事赵公瀚、教授刘允迪也。”

  张栻作过很多学记,如: 《潭州岳麓书院记》、 《静江府学记》、 《袁州学记》、《桂阳军学记》、 《钦州学记》、 《雷州学记》、 《江陵府松滋县学记》、 《郴州学记》等,这些学记从不同角度反复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张栻以 “传道济民”为教育宗旨,提倡“学贵力行”, “知行并重”。张栻指出学校不是为士人提供群居闲谈、猎取功名利禄之地,也不是传授文辞工巧之所,而是为了“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张栻“传道济民”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重人格教育、重学术探讨、重经世济民和反科举等观念,开教育新风气之先河,对于深化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张栻认为,前代学者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没有做到 “见义忘利”,而是 “见利忘义”,为科举利禄而读书。他认为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明人伦”,也就是使人们懂得如何做人。这一观点在 《桂阳军学记》中表现得非常明白: “故学者当以立志为先,不为异端昧,不为文采眩,不为利禄汩,而后可以言学。”今天读之,仍振聋发聩。

  张栻的观点,针对的是当时学子在科举“官本位”的诱导刺激下,专务浮华而轻视实学,以文辞章句之学来猎取功名利禄的现状。那时课程的设置也完全以科举为依据,既不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更不强调经世济民之学的传习。 《桂阳军学记》因此告诫桂阳学子: “圣人之书,大要教人使不迷失其本心而已。”桂阳后人李思聪、罗以礼、刘澍覃、曹德赞、陈士杰、夏时等,就是深受张栻的思想影响积极于 “经世济民”而有所建树的。

  对比一下今天的应试教育,很多教育活动以考试为中轴,分数成为教育成败的价值尺度,无视人格独立,削弱人的拼博精神,无视知识的实践与创新。教育被功利化如此,先人若泉下有知,能不痛心疾首么?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张日生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