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陶器

来源:州志之外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5-07-27 10:03:31
—分享—

  中国是陶器发祥地,桂阳作为“千年古郡”很早就有陶器了。据桂阳县泗洲乡竹洞村寨脚文物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灰陶碗、罐等63件文物证实,桂阳在上古时期就会制作陶器了。最近在桂阳县银河乡上刘家村千家坪文物部门发掘了一批汉晋古墓时,发现了一些纹饰复杂多样的陶片,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采集的陶片测定,该陶片距今6000年前后,这是桂阳先民制作陶器的又一佐证。银河乡千家坪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考古再次发掘3个文化堆积层,最远距今7000年左右。在已发现的6个堆积层中,商代层出土了数十座墓葬;新石器时代层出土了精美纹样的白陶和动物遗骸。自去年11月正式发掘以来,该遗址共发现房址8处,墓葬51座;出土陶器、石器数百件,并被确认为湘南正式发掘出的第一座史前人类村落遗址。

  因而桂阳被称之为陶器之乡并不为过。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桂阳陶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桂阳陶器总的来说,大多为粗陶,属家庭小作坊式。据《中国实业志》湖南卷载:“桂阳西河等地,盛产陶土。村民所制钵、罐、瓮之类,无环而有柄,独具特色,且以坚实见长。”西河指的是现在的飞仙、余田一带。桂阳留下了丰富的陶器文化。

  从一些桂阳的古地名来看,桂阳是打上陶器的烙印的。如官田、新窑、陶瓷岭、灰山等、高岭等。大凡地名与陶器相关的必定有陶泥存在。如目前生产陶器的飞仙官田、新窑就和陶器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桂阳城内就有陶瓷岭。

  民国十八年,湖南第八职业中学开设陶瓷科,在飞仙设小窑三座,生产陶瓷2000余件,研制陶瓷30余种。

  桂阳陶器的制造方法比较简单。约分七个步骤。一是取泥,挖取合适的泥巴,加水和浆,放置几天。二是和泥,揉和泥巴,使之软硬适中,有足够的延展性。三是塑形,使泥巴成形,用模具或徒手把泥巴造成特定形状。四是阴干泥坯。五是入窑炉烘烧,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六是停炉,降温。七是出窑,得产品。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桂阳舂陵江流域一带居住的先民们已学会烧造陶器。据推测,最早的陶器可能是在树枝等编织的篮子或箩筐外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粘土烧结,成为陶质容器。后来,人们逐渐从泥条盘筑的手制过渡到轮制,陶器制作愈益精巧,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器皿。早期陶器有红陶、灰陶、黑陶、夹砂陶、彩陶等,以后又发展到建筑陶、艺术陶等。陶器原料取用方便,一般粘土即可制成,烧造火候较低,烧造也较容易,器物有的不上釉,有的上釉或绘彩。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在桂阳樟市境内已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烧陶窑场。早期陶窑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以横穴窑更具代表性,窑的位置多在小山坡上,因地制宜,挖土而建。火膛位于窑室前方,后部有三条大火道倾斜而上,火焰通过火眼到达窑室。坚穴窑窑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中有数股火道与窑室相通。早期陶窑的燃料通常用木柴和植物茎干。最早的陶器制作应是从泥条盘筑法开始的。在陶器制作的初级阶段,人们通常用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一圈一圈地盘筑成器皿,这种陶器,被称为手制陶器。在许多出土的早期陶器上可见到凹凸不平的泥条的痕迹。这些陶窑对研究早期制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桂阳飞仙一带制作的大多是夹砂陶。由于加入了砂土,陶胎显得粗松。夹砂陶主要用于制作炊器,也有饮器、食器等。用于烹饪的器具由于掺入了砂土后,在支架的柴火中煮食时胎土不易爆裂,桂阳煲仔饭所用砂锅就是如此。

来源:州志之外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