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的民间舞蹈,有许多是深藏在乡土历史文化中的碧玉。五十年代初期,县文化工作者发掘整理的《跳土地》、《狗婆龙舞》、《伴嫁舞》、《地狱舞》、《碗灯舞》等,获省地好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文化馆又组织老艺人,抖去《碗灯舞》身上的尘埃给其灌注新的血液,使其姿容焕然一新。参加地区文艺汇演获奖,还上了福建前线电视台的对外节目播放。
碗灯舞是一种宗教舞蹈,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桂阳居楚国南疆,其地理位置可控交广、屏蔽湖湘,是中原通往南粤之管喉。因此,楚文化在桂阳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加上桂阳邻近岭南,越文化也深有渗透。
楚国是诗歌艺术的王国,是音乐舞蹈的沃土。《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滛礼”。西汉《桂阳郡·俗篇》中说,五岭,山高林密,地阔人稀,民族性格剽悍,巫舞、傩舞流行于民间。自商以来,楚人信奉道教,巫风颇盛,宗教舞蹈,节节萌生。问神、审鬼、收鬼、驱鬼、踩八卦、破关、三步岗、地狱舞、上刀梯、跳魂童、跳土地、碗灯舞等计几十种群起面世。巫师仙娘活动频繁、祈神降鬼、祛病驱灾等法事广为流传。每逢祭祀,师公巫婆且歌且舞。这种歌舞,正是楚越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形式。时至民国年间,每年正月十五日元霄节,桂阳城乡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每当此时,人们跟随师公巫婆跳舞唱歌,迎接各路神仙,保佑百姓年年风调雨顺,安乐太平。碗灯舞,往往是赛会上表演人数最多、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
桂阳的碗灯舞也叫油碗播花,是做道场、祭祖神或给小孩“栽花”、“栽长命锁”等法事中的舞段,师公手舞剑刀,几个男子伴舞。伴舞者穿黑色袈裟或黑色短打衣裤,腿缠裹带,脚穿芒鞋,头扎红巾,双手托碗灯。碗灯用碗盛麻油或茶油照明(以后也用蜡烛)。师公领着大家按阴阳八卦图动作,拜八方神灵。舞起,唢呐笛子高奏,锣鼓齐鸣。师公领唱,众人合唱,配用《初献香》、《拜五方》等宗教乐曲。舞蹈自始至终神秘森严,热闹肃杀。
新中国成立后,这类蒙有一层封建迷信的道歌巫舞,逐渐失去了活动市场。然而,象碗灯舞这样的传统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发掘、保留。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中,通过推陈出新,终于又登上了社会主义的文艺舞台。
宽敞的舞台上,帷幕渐渐拉开,场内的灯光突然熄灭。随着唢呐奏起高吭的古调,震人心魄的紧锣密鼓把人们带入一个声势浩然的雄浑世界。一群青年男女,双手托起碗灯,头上顶着碗灯,恰似两条火龙,从远处滚滚腾空飞来。朦朦胧胧的灯火下,见八个青年男子,身着黑色衣裤,头上扎着红巾,矫健翻滚;八个青年女子,全身红色衣着,潇洒飘逸。黑龙红龙穿梭舞动。此时,似有一种浓烈的神秘莫测的慑人威力。服饰仿古,音乐则用《拜五方》、《快活行》等古典宗教乐曲。乐器有时用唢呐,有时用笛子,伴合大锣大鼓,打击有轻如和风细雨,有重如暴雨倾盆,有缓和风摇杨柳,有急如鹰抓小鸡,气氛相当热烈强悍,粗犷豪放。舞蹈动作难度较大,往往采用古舞中的“盘上花(雪花盖顶)、游四门、鲤鱼上滩、金鸡啄米、岩鹰扑食、乌龙缠头”等。有激烈的“扭麻花、乌龙绞柱”;有平稳的“满天星卧鱼”,文武兼用,刚柔相济。同时,还吸取杂技中的“丢碗”、“转碗”技巧,揉进了秧歌舞、广场舞中的一些身段动作,把古代劳动者的生活场面、丰收的喜悦心情、浪漫的爱情追求,展现在观众面前。加上舞台灯光的色调、强弱变换,场面显得惊险而又壮观,欢快而又活泼。使整个舞蹈既存楚越文化的特点,又有较浓郁的当代气息。一幅幅变化多端、生气勃勃的画面,使观众心潮起伏,紧张悠然,给人以一种惶惑奇幻美的感染和享受。
传承过来的碗灯舞,剔去封建迷信的衣妆,表现南方山区人民战天斗地、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表达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怀和青年男女追求美好前景的强烈愿望。古舞新姿,弘扬了楚越文化的优秀特点,献给人们以奋进向上的力量。碗灯舞重上舞台,是改革开放的硕果,给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翻新了一颗灿烂多姿的明星。
来源:人文桂阳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