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下桂阳几许?

作者:欧阳厚今 编辑:陈祎 2011-05-16 18:02:10
—分享—

         桂阳,地处骑田岭北,湘水之南。秦汉以来,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享一方山水之盛名,演绎无穷无尽的历史风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桂阳人,不能不为这一名称而自豪。

      可是,问天下桂阳几许,这话题是否有点古怪离奇?谁不知道桂阳之地名是由桂花树的“桂”、太阳的“阳”组成?广西省虽然简称“桂”,但绝没有桂阳之地名;贵州省的省府叫贵阳,然音同字不同。众所周知之事,何来有此一问?
         
      其实不然。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问天下桂阳曾有几许,还是有必要的。尤其在今天,一个地方,其知名度如何,往往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在扩大开放上,在招商引资上,在发展旅游上,在“提高知名度,发展迈大步”诸多要素组合的要求下,弄清楚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来龙去脉,人文资源的储量和发展方向,都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之大势所趋。
         
      应当承认,在华夏文明的漫长嬗变演进中,冠以桂阳之名的地方,除了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其他地方还曾有过。冠以桂阳之名的行政区划称谓,也颇复杂。范围或北或南,或西或东;行政治所或郡或国,或州或县,乃至还有桂阳监、桂阳军、桂阳路、桂阳府等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所指,常常是此桂阳非彼桂阳,古桂阳非今桂阳,大桂阳非小桂阳。这样,使得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相互混淆,难辩难分。
      比如蔡伦的籍贯问题,《后汉书》明明记载是“桂阳人也”,郴州的说是郴州人,耒阳的说是“耒阳人”,说不过去的,便把“桂阳郡”这个大地名管小地名搬出来。于是,现在的桂阳的许多人倒变得哑口无言,似乎无话可说;比如,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当年征南越,率兵“出桂阳,下湟水”,连州的说当年的进军路线是出连州,因为汉代的连州就叫桂县。这话不无道理。但是出桂阳郡也绝不会错,连州“桂阳县”当时归桂阳郡领属;
          比如,周敦颐濂溪办学,时任桂阳县令。然而,周敦颐当的是今天的汝城县令。宋代汝城称桂阳县,既
      不是今天的桂阳县,也不是唐代以前的连州“桂阳县”。
      不必再举例子。随着历史沿革的变动,地名的冠名权也随之更改,这是很正常的事。毋庸讳言,牵涉到人事,由于历史的久远,也难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但是,从根本上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还得依据史料事实去评说,去研究,忌武断,更不能随心所欲,凭已所用。
         
      其实,关于地名的变动,宋代的洪迈在他著述的《容斋随笔》中,就有“州县名同”“州县失故名”的论述,而且说到了桂阳。在“州县名同”中,洪迈认为:“晋、宋以来,置立州郡,惟以多为贵。先是中原陷胡、羯,本土遗民,或侨寓南方,故即其所为立郡。而方伯所治之州,亦仍旧名。……隋、唐不复然。国朝之制,州名或同,则增一字以别之。若河北有雄州,恩州,故广东省增南字;蜀有剑州,故
      福建者,亦增南字。……若县邑则不问。今河南、静江府、巩州皆有永宁县,饶、邛、衡州皆有安仁县,……郴、兴国之永兴,……郴、连之桂阳,福、桂之永福是也”。当时,郴州、兴国州都有永兴县,郴州连州都有桂阳县。

          在“州县失故名”篇中,洪迈称:“今之州县,以累代移徙改割之故,往往或失其故名,或州异而县不同
      者。如:建昌军在江西,而建昌县乃隶南康;南康军在江东,而南康县乃隶南安;南安军在江西,而南安县乃隶泉州;韶州为始兴郡,而始兴县外属赣州为南康郡,而南康县外属郁林为州,而郁林县隶贵州;桂阳为军,而桂阳县隶郴州。此类不可悉数。”
      由此可见,这地名相通者古已有之。桂阳军与桂阳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名但又各不相属,在《容斋随笔》中已说得很清楚。如果不加区分,单说“桂阳”二字,历史人物件就难免不被弄错。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桂阳”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六国表》:“赵惠文王十一年,秦拔我桂阳”。这就是说,在公元前228年,经过一场惨烈的争斗,秦国攻占了赵国的“桂阳城”,并据为己有。后来,这个“桂阳”改称“梗阳”。可见,早在诸侯称霸、七国争雄的春秋战国时期,“桂阳”就有了一席之地。然而,赵国的桂阳绝不是后来地处南方的桂阳。因为当时的赵国在秦之东北,可谓与历史沿革下来的桂阳有天南地北之差。也许秦国攻占桂阳后,城头变幻大王旗,名称也随之改了。因此,北方的桂阳城之名从此不复存在。几乎就在同时,地处南方的楚国再把“桂阳”叫响。有资料称,战国时,“游腾为公促画(划)策曰:请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这楚国的桂阳应该是历史沿袭至今的桂阳的渊源。
         
      桂阳建制源远流长。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定天下为九州,桂阳地域属荆州。严世积在《〈禹贡〉解集》中说:“荆及衡阳惟荆州。”,“南越衡山至五岭止”。商周两代,桂阳仍属荆州域,春秋、战国时,从公元前770年至前222年,桂阳一直是楚国管辖的地盘。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王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曾派出五十万军士戍守五岭。这五岭,桂阳郡内就占二岭,即都庞岭、骑田岭。骑田岭在古时候本身就称阳岭。

         
      秦灭亡后,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中,桂阳这方山水是项羽侵夺之地,归属长沙郡。公元前20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楚南分置一国四郡。原长沙郡改称长沙国,将原属长沙郡的南部地区,再加上岭南即今粤北的部分地区,立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即郴、临武、便、南平、耒阳、桂阳、阳山、曲江、含氵匡、浈阳、阴山。其时,桂阳郡的版图很大,“北抚衡山,西枕苍梧,东踞章原,南临番禺”。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幅地图中,那上面就标上了“桂阳”之名,桂阳郡的区域地位赫然在目。也许,这是至今重新发现表明桂阳的存在最古老的原始物证。到了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地理志》,在对桂阳郡所领属十一县的简略注释中,又有“桂阳,汇水南至四会入郁,过郡二,行九百里。”这里说的桂阳县在汉
      代指的是今天的广东连州一带。连州被称作桂阳县,始于公元前20年西汉之初,属桂阳郡。此后,虽然郡属、州属有所改变,但连州的桂阳县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唐代。三国时归属吴国始兴郡。晋太康中(公元280—289年)随始兴郡属广州。永嘉中(公元307—321年)属湘州。南北朝刘宋时又由湘州分出,析为小桂郡。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09年)废郡置连州,大业初(公元05年)改熙平郡,辖阳山、连山、桂岭、桂阳等九县。唐朝武德四年(公园21年)复为连州,属江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连山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名连州,属湖南道,辖桂阳、阳山、连山三县。桂阳县这个名称,从汉代至唐代一千一百六十多年,都是指今连州这个古桂阳县。桂阳郡这个“大桂阳”也同时存在。到了北宋,“桂阳县”这顶帽子移送给了现在的汝城县。隋、唐、五代期间,改桂阳郡为郴州,又改郴州为桂阳郡,反反复复,多有变更。其间,唐德宗贞元一十八年(公元802年)专设桂阳监,开始与郴州分治。唐昭宗、朱梁、后唐期,把原由郴县析出的义昌(今汝城)改称郴州。到北宋时,太宗赵光义为避名讳,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年)改义章为宜章县,改义昌县为桂阳县。从此,今汝城县顶着桂阳县的名称,一直到清末民初。历时近千年。公元1913年,撤桂阳州和郴州,“桂阳县”之名归属今桂阳。
          在经历漫长纷繁的建置历史变革中,桂阳之名从郡、县开始,桂阳县这一名称始终未变,但地域却变化
      了三次。而桂阳郡之名变换了许多,地域却没有多大改变。东晋穆帝和南北朝时,宋、齐、梁都将桂阳郡称作“桂阳国”。唐、宋期间,因桂阳盛产铜银,改桂阳郡为桂阳监,下设平阳县,还辖蓝山、临武。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后改监升桂阳军。元世祖忽必烈十三年(公元127年)设桂阳路安抚司,次年又升郴州安抚司为郴州路,升桂阳路安抚司为桂阳路总督府。明洪武元年,改桂阳路为桂阳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降桂阳府为州,隶于衡州府。至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升桂阳州为桂阳直隶州,此后到中华民国推翻帝制,桂阳州这一行政区划名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桂阳县这个千古未变的名称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不管怎么变,桂阳之名没有变,桂阳县之名也始终存在,但冠名之地有所变更,今天的连州、今天的汝城、今天的桂阳都使用过“桂阳县”这个名称。今天的桂阳在历史沿革中,经过设郡、国、监、军、路、府、州,均是治所所在地,始终保留着桂阳之名,保持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地位。如此说,天下桂阳,是历史的桂阳。历史是一部厚重的书,桂阳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这章节忽而起伏跌宕,忽而曲折离奇;曾有过辉煌,也有过衰微。天下桂阳,是山水的桂阳。山水浓墨重彩,桂阳是其中的一幅版画。“山之南曰阳,水之北曰阳”的地名起源学说,对桂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桂阳之名,毕竟在华夏文明史上,有过远大的响亮。既然古人早已把这“桂阳”二字框定在这一方山水上,名称已不可更改。那么,现在,我们应当珍重它,乃至今后,还能够继续叫响。

作者:欧阳厚今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