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剑 通讯员欧阳常海 文/图
右边照片上的老人是一对母子。端坐在椅子上的老奶奶是一位经历了一个多世纪风雨的平凡母亲,她叫谢二妹,今年满打满算有104岁了;靠在老奶奶身边的是她 “年轻”的儿子——桂阳县74岁的退休干部胡发秀老人。有意思的是,胡发秀老人喜欢写作,迄今已出书4本,计六七十万字,而谢老奶奶却是个地道的文盲,一直大字不识。
但这并不影响母子之间的相处和 “沟通”,用胡发秀老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孝顺、孝顺,就是要 ‘顺’,少一些争辩,逢事‘顺’着母亲的意思去做就行了,能让母亲打心眼里高兴,就是儿女辈最大的幸福。”
采访胡发秀老人时,他拿出了一本书,名字叫 《岁月流淌的泪痕》——这是老人专门为母亲写的。谈及母亲,胡发秀老人声音低沉,母子深情溢于言表。
饱受苦难的母亲
胡发秀出生于桂阳县六合乡芹溪村,在他不到1岁的时候,父亲因带领红军过境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母亲谢二妹为了替父亲讨回公道,抱着小发秀、带着二姐到县城里替父申冤,将他父亲的棺材停放在村边,以便法院验尸审判,而法院以 “抓不到凶手”为名迟迟不予查办。母亲这一上诉就是3年,身无分文的母亲只得靠捡垃圾为生。第三年冬,天下着雪。倔强的母亲没有再忍耐,她到法院大闹,后来被关了8天牢房。从牢房出来后,母亲绝望了,她疲惫地回到家里,把父亲简单地安葬了。
“儿子不孝,让母亲捡破烂”
因为没有文化,母亲带着孩子更是遭到别人排斥,后来改了嫁。谁知继父脾气暴躁,母亲三天两头遭打挨骂。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胡发秀参加工作后,才又重新把母亲接回来和自己生活。
后来,胡发秀被调到桂阳县公安局工作,把母亲也接到了县城。刚到县城时,一家人生活艰苦,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母亲谢二妹经常出去捡破烂,在县城各处的垃圾堆和建筑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有时母亲把捡来的东西全部堆在家里, “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去卖,她的全身都被弄得脏兮兮的,时常遭到旁人的冷眼相看。
胡发秀心疼母亲,也怕母亲发生意外,他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不想让母亲再出去捡破烂了。他劝了母亲好多次都没有起到作用,有时母亲还反骂他, “我靠劳动为子孙赚点钱难道有错?儿子当官,母亲为什么就不能捡破烂?”胡发秀深感愧疚,他也知道母亲的好意,但又不能怒斥母亲的不是,甚至强行制止,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和母亲争执过。但从母亲的安全和健康着想,作为儿子的胡发秀又不得不劝阻母亲。胡发秀终于想出了一个 “好办法”:他用硬纸块给母亲做了一条 “围裙”,并用毛笔写上了 “儿子不孝,让母亲捡破烂”两行大字。母亲谢二妹不识字,她也没有在意,挂着出去捡了几次后,她发现周围指点和议论的人越来越多,但仍然不知何因。后来,邻居跟她说了原因,并告诉她所挂的这块牌子可能会断送儿子的前程,母亲一下子着了急,也终于明白了儿子的良苦用心,从此就再也没出去捡破烂了,只是平时更加节俭了。
“孝顺其实是一种幸福”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行动越来越不便。为了让母亲舒心,胡发秀把家里最大的房间安排给了老母亲。母亲喜欢看电视,他便把电视搬到母亲的房里。因母亲以前出过车祸,经常出现抽筋、肿痛等现象,胡发秀和爱人便经常用温水给母亲洗脚按摩。母亲因牙齿脱落,只能吃软东西,胡发秀总是很细心地做到 “让母亲满意”,煮饭时要侧着煮或尽量煮 “稀”些,炒菜也是以清淡为主,尽量满足母亲的要求。
如今,104岁的谢老奶奶身体也还算健朗。邻居们都说胡发秀孝顺,可他总是摇摇头,总认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母亲经受的磨难太多了,我只想让母亲过得好一点。”胡发秀老人说, “孝顺,其实真是一种幸福。”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谭剑 欧阳常海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