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十二景之驿路香风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2-04-18 17:00:48
—分享—

  “十二景”不知起于何时,估记和“八景”的起源不相上下。“八景”一般认为起自朱元璋,《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自朱元璋以潇湘八景为画屏,久为达人痴点”。“蓉城八景”依据旧志记载,分别是鹿峰晚照、宝山积雪、西寺蒙泉、石林怀古、龙渡晴云、能仁烟雨、锦湖秋水、仰高夜月等八景,这是指州上“桂阳城”八景,而桂阳十二景涵盖了宝山积雪、龙渡晴云、能仁烟雨、鹿峰晚照四景,另八景分别为坛山圣迹、驿路香风、仙棋敲月、方舟斗下、岩柱空悬、神田占岁、灵幻潮泉、石林怀古,

  多多少少赋予了一定儒释道的玄乎色彩。其选定标准是大部分是“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渺,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因而,所选取的十二景,都说得上空灵,美的地方恰巧是难以说清楚的那一部分。

  驿路香风作为桂阳十二景之一,可能是最直观的表现。旧志都认定是由衡州进入桂阳州的第一个驿站──香风铺,今桂阳县莲塘镇香风村,据旧志记载,香风铺设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当时朝庭设置的衡州至广东的邮驿干线经桂阳,州境设十八铺,东曰长塘、丰泉,至郴州界,南曰樟塘、带下、长汾,至临武界;西曰十里、横塘、丰岗、新华、冷水至嘉禾界;北曰乌桐、东岗、暗村、斗下、边畔、大富、黄桥、赶壕、香风至常宁界”。清光绪十一年,桂阳州设铺递机构,州铺设总铺,本州设州铺19间,有铺司、铺兵97人。

  香风铺有的写作香枫铺,并解释说是,这个驿站,枫树多,每当秋日,枫叶片片,清香阵阵,有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境。咸丰年间桂阳州同林玉树就有“骢马看山称缓行,应知春草是王程。柳州空有苹花意,勾起潇湘谪宦情”的感概。其实从林玉树的诗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谪宦”情。这条古驿道,是京城谪臣贬官南下的必经之路,行到此处,看到经霜后满山枫叶,都希望自己是经霜的枫叶,风雨之后是彩虹,于是表达了一种精神寄托。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满屋的诗壁,但我们可透过诗情去感悟被历史尘封的谪宦羁旅。桂阳知州张明叙因奔波于桂阳州分棚考试,曾多次北上衡州府协调,“惯从香里度金鞍,无复高歌行路难。清赏片时嫌马疾,好风一阵觉胸宽。春光疑入万花谷,芳气如薰九畹兰。寄语天涯驴背客,莫愁秋落与春残。这是他在经过香风铺时的内心定照。

  然而有人不赞成驿路香风的之香是枫香,而说是桂花香。《同治直隶州志》小说篇:九十里官道旁,多山花及桂树,曰“驿路香风”。桂阳知州董之辅有诗写道:“山谷深无际,花香驿路闻。野桥通细水,林麓映斜曛。谁解秋兰佩,为惊食柏群。伊人空怅望,共指九嶷云”。花香驿路闻,能散发出这么大的香气,可能只有桂花能做到。因此也有人认为是桂花香,再说桂花香,也切合桂阳这一古郡大名。这一说也有诗人附合。刘大铉的《驿路香风》诗写道:“花发知何处,香从驿路闻。幽馨逐晓骑,清臭染朝曛。浮动梅相似,孤芳桂可群,芬芬芳载道,早已近衡云。”

  同时也有人说是黄花菜香,清乾隆年间桂阳州同孟攀云在其《蓉城杂咏》中写道:“对此忘忧草,常存欢喜心。酒觞多快饮,诗卷自长吟。”这一说主要是因为黄花菜又名萱草,萱草代表母亲,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因而有人在香风铺又赋予了萱草香的含义。州佐董瑛在其《驿路香风》中写道:“香风何处拂雕鞍,驿站驰驱不畏难。恰遇晴和天气好,顿教幽郁旅怀宽。庄生梦合旅蝴蝶,屈子骚应赋蕙兰。数阵飘来无限思,新弦初上月旭残。”

  然而作为桂阳本土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定就是一种无名山花,不存在有任何意义。所以一群桂阳“贡士”就泛泛而写。

  戴朝缙“一路花容灿,氤氲十里闻。蹇驴垂绶带,游蝶恋余曛。客意浑如醉,诗情卓不群。吹来风正好,芳气入深云”;何其高“竟日芳丛里,清香隔岸闻。爱看花上露,不放日余曛。匹马逐幽径,孤芳自逸群。和风迎道左,霭谒淡层云。”;何炯“香风夹路拥雕鞍,不数当年蜀道难。马上春情三月好,花前旅思十分宽。不堪驻恋身如蝶,争奈氤氲气似兰。借问名园谁过此,石家犹自恨春残。”;吴为相“笋舆随小径,扑鼻众闻香。的的承朝露,依依弄晚曛。游蜂齐作队,粉蝶自成群,日暮经行处,征衫惹绛云。”;吴鼎“飞尘十里起轻风,暖气初融驿路中。垂柳倒拖衣袖绿,落花乱趁马蹄红。三分春色迷香径,一片香云霭绮丛。却笑劳人憔悴甚,鞭丝帽影太匆匆。”;李人龙““十里清芬惹鞍,不须行路叹艰难。花随露滴衣裳湿,马上春融风月宽。香逐征人花似雪,芳逼柳袖气如兰。鞭丝余拂红林去,莫踏山溪百卉残”;刘方至“劳劳尘蕴气,是鼻不堪闻。何处花来袭,径从日里曛。冷然携蕙友,飘矣入兰群,焉得途千里,馨同此际云。”等等。如果要找出本州人以《驿路香风》为题的古诗,还有很多。

  同样是一景“驿路香风”,为什么州外人却赋予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而桂阳本州人却只是泛泛地吟出了“是鼻不堪闻”、“ 扑鼻众闻香”的诗呢?,这确实是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