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作者:邱伟 编辑:陈祎 2012-06-28 17:15:49
—分享—

  笔者按:历史上郡县的每一次行政区划变革都与当时的政治革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军事力量、人文、地理、人口迁移等有关。每一次政区的变革都承载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历史上的今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桂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3月19日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在桂阳县四大家领导班子的长期调研、科学论证与长远规划布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与人民拥护下,作了大调整并获得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省民政厅批复。全县人民闻知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好消息互相奔走相告,因为大家将在新的机遇下,迎着新希望的曙光为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迈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去拥抱绚烂的明天,把我们的家乡桂阳建设得更美好。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毗邻广东、港澳,与永州、衡阳、郴州的9个县、市、区接壤,2011年末辖39个乡、镇。总面积2958.2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余平方千米。总人口近86万,其中城区人口22万。是郴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桂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称。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物磨制刻纹骨锥距今两万多年;汉初设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经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9种行政区划而"桂阳"之名不变、治所之城不移,堪称中华郡县"活化石"。桂阳是"影响人类进程的世界100位名人"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中国抗日战争60位著名人物"之一、中国远征军国际名将刘放吾,举重世界冠军李萍、射击世界冠军易思玲的家乡,也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出生地、"赵子龙计取桂阳"经典三国故事的发生地、世界文化遗产昆曲重要流派"湘昆"的发祥地,可谓“四大发明有桂阳,四大名著有桂阳,世界文化遗产有桂阳,现代英雄名人有桂阳”。

  一、桂阳县历史沿革、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沿革、调整后的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

  1、桂阳县历史沿革

  汉朝高祖五年(前202年),分长沙国南境置桂阳郡,属荆州,郡治郴县(含今桂阳地),在今桂阳城区依大凑山(宝山)设金官。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迁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复名桂阳郡,郡治还郴。

  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遣赵子龙取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桂阳郡属吴。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桂阳郡属江州,永嘉二年(308年)属湘州。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皆封王于桂阳,桂阳郡称桂阳国。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郴州复称桂阳郡。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分郴县西置平阳县,辖区基本相当于今桂阳县,隶属桂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封第五个女儿为桂阳公主。武德五年(622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624年)改为都督府)。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郴州改桂阳郡,平阳县并入郴县,次年复置。贞观元年(627年),桂阳郡隶江南道。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封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李守义为桂阳王。

  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桂阳郡改为郴州,属江南西道。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郴州始称郴州桂阳郡。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郴州桂阳郡改名为郴州,州治移至平阳县城,隶衡州防御使。大历三年(768年),郴州隶湖南道(湖南观察使)。大历十年(775年),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为郴王。元和三年(808年),盐铁使李巽奏请于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年),州治还郴。

  唐朝光化二年(899年),马殷取郴州。天祐元年(904年),郴州复名郴州桂阳郡,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始由行政机构演变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桂阳郡。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马楚改郴州桂阳郡为郴州。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桂阳监领临武县,隶楚国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天福四年(939年),废临武县入桂阳监。

  后周广顺元年、南汉乾和九年(951年),南汉取桂阳监。

  宋朝乾德元年(963年),桂阳监归宋,隶湖南道;淳化四年(993年),隶江南西道;至道三年(997年),隶湖南路安抚使;元丰六年(1083年),隶荆湖南路。景德二年(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

  宋朝绍兴三年(1133年),桂阳监改称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桂阳军领平阳、蓝山、临武三县,隶荆湖南路(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故)。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桂阳军升桂阳路,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及耒阳、常宁二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桂阳路更为桂阳府,领平阳、临武二县和常宁、耒阳二州(蓝山县划入郴州府),隶湖广行省。次年,蓝山县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桂阳府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桂阳府降为桂阳县,省平阳县(平阳县建制自此废),隶湖广布政使司上湖南道衡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桂阳县为桂阳州,领临武、蓝山二县。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桂阳本州西南禾仓堡和临武县西北部分置嘉禾县,属桂阳州。

  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阳为南平州,次年(1679年)复名桂阳州。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直隶州,领临武、蓝山、嘉禾三县,隶衡永郴桂道。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三年(1914年),桂阳县隶衡阳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撤销道制,桂阳县隶湖南省。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驻郴县),二十九年(1940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治郴县),桂阳县隶之。

  1949年10月13日,桂阳县解放,隶湖南省郴县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桂阳县改隶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易为郴县专区,桂阳县隶之。

  1959年3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

  1960年7月,郴县专区更名郴州专区,桂阳县隶之。1961年5月,恢复新田县,桂阳县仍属郴州专区。

  1968年2月,桂阳县属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属湖南郴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5年郴州地区行政公署易名为郴州市人民政府,桂阳县隶属郴州市。

  2、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沿革

  宋朝平阳县(即今桂阳县)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设18乡、香风1镇。

  明朝桂阳州,嘉靖丙申年(公元1536年)设46里(在城3里,在农村15乡43里)。(注:古代的里相当于现今乡镇级别)。

  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新编西隅。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董之辅裁乡都,每里命名以与之前名称区分,共设41里。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新编智深都,新增9里,共计51里,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又增州末里。

  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设5都51里。

  清朝咸丰年(公元1851年—1861年)桂阳州又编为11团,都里政区照旧。

  清朝同治七年(公里1866年)桂阳本州编5都51里,迄至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都里为区乡。(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12团)。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按部颁划区办法,调整为9区,各区统于三月成立。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七月(1933年),实行8区新制,以一区归并第2区,第9区改为第8区,其余各区依次照改。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又划为9区,53乡,937保,8718甲。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公元1937年)调整区制,将第1区划为1、2区,全县为10个区,并建立10个农民协会。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桂阳定为二等县,进行撤区并乡,全县并为30乡,372保,5078甲,自然村795个。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公元1939年)设7个督导区,30乡,388保。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940年)桂阳县设30乡1镇,其中甲等12乡,乙等18乡,388保,5318甲。

  中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桂阳划为10个指导区,30个乡镇,372保,5078甲,按新县制规定办理督查保甲户口。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因乡镇单位过多,不不易按制推行政令,经中国国民党桂阳县参议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撤并,由30个乡镇撤并为13个乡镇,2保并成1保,2甲并成1甲,原有372个保并成179个保,原5191个甲并成2596个甲,撤并工作当年年底完成,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元月一日施行,当年为行使征配任务,全县设7个办事处:即城区、永平圩、十字圩、流渡桥、泗洲寨、洋布圩、舍人渡。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公元1949年)全县设12乡1镇,178保,2492甲。

  桂阳县1949年10月13日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办事处,县以下设立13个区办事处,负责推行政令(11月除大成、富有、蓉峰没有建立区办事处,其余10个区已派定主任成立办事处,年底全部建立)。区以下保甲暂维持原状,同年11月正式成立桂阳县人民政府。

  1950年,进行民主建政,3月15日撤销13个区办事处,建立7个区公所,7月建立85个乡镇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保甲制度。同年9月28日县人民政府下文,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取消乡长称谓,改称乡主席。

  1952年,为便利人民管理政权,发挥基层政权的组织作用,进行重新划分区乡,2月由7区划为13区,7月由35乡划为361乡1个镇。

  1953年2月15日即土改复查的第二阶段,为发展社会主义工商业,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将蓉峰镇人民政府升格收归县直接领导,全县进行划乡建政,四区同五区合并为第四区,第十六区改为第五区,撤并为12区178乡。

  1956年4月28日,为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变化进行撤区并乡,6月14日撤销区级机构,由12区、1镇、178个乡撤并为33个乡,县对乡进行垂直领导。

  1958年9月先后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1月与新田县合并为桂新县,共18个人民公社,2个镇,其中桂阳12个公社、1个镇,新田6个公社、1个镇。

  1961年3月至5月经过整风整社,7月桂阳与新田分县办理完毕,随即调整社队体制,桂阳县由12个公社调整为37个公社1个镇,由174个大队调整为606个,生产队由1466个调整为5255个(因文革十年动乱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期间乡镇行政区划数据略)。

  1989年—1992年,桂阳县政区沿袭1986年建制,设3镇36乡32个居民委员会、468个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村委会”)、4989个村民小组。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993年9月—10月,飞仙、和平、莲塘、塘市、太和、仁义圩、洋市7乡由县民政局报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政区不变;1996年—1997年,方元、樟市、荷叶、敖泉等4乡又先后被批准撤乡建镇,其政区也未变。与此同时,在乡镇治所所在地组建居委会,将部分村委会改制为居委会。截至2011年末全县辖14个镇25个乡(其中少数民族乡2个)共39个乡级政区,领导506个村(居)委会,4983个居民小组和村民小组。

  3、调整后的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

  根据《郴州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意见》(郴办发[2011]22号)文件精神,我县组织有关部门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基础上依法、依规、依程序对整个桂阳县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2012年3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作了批准,省民政厅作了批复。调整后的乡镇行政区划如下:

  撤销城关镇、黄沙坪镇、城郊乡、正和乡,设立龙潭、黄沙坪、鹿峰3个街道及正和镇;流峰镇、板桥乡、樟木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流峰镇;飞仙镇、余田乡、十字乡、古楼乡成建制合并,设立舂陵江镇;太和镇、清和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太和镇;方元镇和燕塘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方元镇;樟市镇、团结圩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樟市镇;洋市镇、东成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洋市镇;仁义镇、银河乡成建制合并,设立仁义镇;四里乡、六合乡成建制合并,设立四里镇;雷坪乡、青兰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雷坪镇;白水乡、华泉乡成建制合并,设立白水乡;撤销欧阳海乡,设立欧阳海镇,撤销浩塘乡,设立浩塘镇。上述各项行政区划调整后,桂阳县辖17个镇、6个乡(含2个民族乡)、3个街道。

  本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最大的特点是小乡镇做大,大乡镇做强,城区做精。如城关镇一分为二划为龙潭街道、鹿峰街道,将城郊乡3个村(城北、昭金、洞水)、仁义镇梧桐村、樟市镇山背村、畜牧良种场辖区、茶场辖区、太和林场辖区调入龙潭街道管辖,加上原有的城关镇4个社区(高码头、北关、八字塘、五云观),龙潭街道便民、为民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鹿峰街道除城关镇、5个社区(十字街、南塔、蔡伦井、东塔、百花)外,将城郊乡4个村(牛巷口、新澄、子龙、富阳)、宝山2个社区(北麓、南苑)调入。黄沙坪街道除原黄沙坪镇辖区外,将共和农场辖区、烟科所辖区、农科所辖区、太和镇沙坪村、城郊乡柏树村调入黄沙坪街道。经过调整,我县城区被调整为三个街道,面积扩大,服务功能增强,进一步把社区便民功能落实到了实处。我县本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最大的亮点是把原有国营厂矿、工区、林场等企业单位就近整合兼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职工、居民资源共享,积极投入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对于加快老国营企业单位危房改造、民生100工程建设、烟水配套工程等便民利民基础项目具有重大意义。

  一、 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历程

  早在1995年3月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形成了《关于全省农村撤区并乡建镇、简政放权工作的意见》,为今后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框架。为扎实推进桂阳经济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我县人大、政协近几年在经过下基层调研、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就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路、格局形成了初步蓝图。

  2011年10月根据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郴州市乡镇综合改革实际,我市形成了《郴州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意见》。根据“实事求是、一步到位”的原则及“县城扩大、中心镇做强、小乡小镇合并”的思路,我县于10月21日成立了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7个工作组(即:办公室、区划调整组、清产核资组、机构设置组、宣传组、信访维稳组、督促督查组、顾问组)。领导班子的成立对于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提供了政治、经济保障。为指导协助有关乡镇开展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又组建了从各单位抽调的80余人组成的16个工作队派驻有关乡镇指导协助开展工作。11月4日便对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拟定了方案,11月6日县委、县政府形成了《关于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工作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并随后召开了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动员大会,这标志着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

  11月13日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桂阳藉在外知名人士及在桂阳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等各界人士邮寄了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拟定方案征求意见函500余件,收回380余件。。

  11月14日《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宣传提纲》正式全县下发,宣传工作开始有步骤地进行。11月16日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顾问组座谈会召开,经过多方探讨和调查于11月21日形成了《关于妥善处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12月1日《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确立,各乡镇村民代表大会、人大会、征求意见座谈会陆续召开并相继形成决议、会议纪要、方案、请示文件,使全县区划调整工作履行了法律程序,得以依法、依规、依程序开展。

  12月14日,桂阳县人民政府相继向县人大、县政协提交了《关于提请审议〈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议案》、《关于协商通过〈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报告》。12月16日,政协桂阳县七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召开,会议就县人民政府提请的关于协商通过《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协商,经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同意《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12月21日,桂阳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就县人民政府提请的关于《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议案进行了认真审议,经常委会组成人员投票表决,同意《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12月30日,县政府向市政府递交了《关于撤乡并镇行政区划变更的请示》,2012年2月22日—25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福光带县人大联工委、县民政、财政部门相关人员一行5人到温州市永嘉、苍南两县进行了学习考察,为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各阶段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积累了经验。

  2月29日,省民政厅、市民政局领导参加了我县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论证座谈会,参会人员一致同意《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舂陵江镇”名称得到认可和正式确立,这标志着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报批程序全部履行到位。

  3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作出了批准,省民政厅作出了批复。同时《桂阳县乡镇资产及债权债务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开始下发各部门、5月16日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续问题处理有关工作开展。

  5月22日,我县启动新设乡镇、街道换牌、换章工作、资产清理及建档移交工作。截至6月20日全县新设乡镇、街道挂牌及换章工作全部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接近尾声。

  三、迎着新希望的曙光为着桂阳美好的明天前进

  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说是我县四大家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长远角度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我县在更高起点上优化基层行政构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深刻指出“农民负担重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乡镇机构过滥、人员过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近年来,周边县(市、区)的乡镇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力度越来越大,并幅之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应该看到,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哪一届班子或哪一任领导主观、随意的行为,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此次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数由39个减少为26个,就是实施“二四三”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能有效解决乡镇规模偏小、经济发展偏慢和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发展集中度,促进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通过减少乡镇数量,降低发展成本,可以及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为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也只有抓紧搞好行政区划调整,才能真正把行政机构改革抓上手,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打造“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各级各部门应参照“县城扩大、中心镇做强、区位优势突出、小乡镇合并”的思路,为实现调整规划目标矢志不渝地追求,同一个声音讲话,同一个步伐推进,上上下下形成共识,方方面面合力支持,努力营造在统一思想中凝聚人心、在凝聚人心中加快调整的思想舆论氛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梯度辐射的现代化乡镇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我们“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的宏伟目标。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桂阳将逐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用独有的影响力去辐射周边县市,以自己特有的魅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桂阳了解世界,让世界知道桂阳。我们将抓住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抓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产业,培养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我们将牢记“三个代表”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现有的客观条件和政策以饱满的激情与明确的目标把桂阳建设得更美好,让桂阳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历史将永远铭记为本次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作出贡献和提供过帮助的各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朝着社会主义的光明目标前进,为着我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不懈奋斗!

作者:邱伟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