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整顿风暴”席卷桂阳县太清矿区(当时的太和镇和清河乡煤矿矿区),昔日无数通过挖矿发家致富的“老板”顿时“失业”了。
在这个“失业老板”大军中,徐立宏也是其中默默无闻的一员。在苦苦思索两年后,徐立宏有了利用太清矿区数千亩荒芜的农田发展蔬菜种植的想法,继续走他的发家致富路。2011年底,“失业老板”徐立宏申请成立了郴州市永宏蔬菜专业合作社,多方筹措资金350多万元,承包下太和镇社员村的1000多亩荒芜田地种植蔬菜。
10月27日,记者来到徐立宏的矿区产业转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雨雾蒙蒙中,成片的红菜苔苗长势喜人。皮肤黝黑的徐立宏以前不会种菜,但是过去的煤矿经营经历,让他积累了管理经验。在县里的帮助下,他联系了县内外的种菜能手与他合伙。“原来四里乡李家村的杜天才,知名度很高的,他是种菜高手,现在被我挖来,成了我的合伙人。”徐立宏向记者介绍他的合作团队。
我们坐在徐立宏的小轿车上,沿着机耕道在菜地里足足跑了十来分钟。红菜苔、白菜苔娇翠欲滴,硕大的红皮萝卜长势喜人。“我计划是通过吸引本地农民资金入股,一方面是壮大种菜规模,另一方面是实现太清矿区转型,让群众摆脱煤矿的依赖,找到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徐立宏说。
5月份,徐立宏到北京参加农业部的一个蔬菜园艺生产研讨会,这让他增长了见识。徐立宏说,种菜不仅要规模,还要质量、效益和品牌。现在,徐立宏的千亩菜地实行的都是三季轮作,在种植过程中,他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品种,提高综合效益。
徐立宏介绍说,去年底到现在,蔬菜基地已向市场输出蔬菜共500余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太清矿区的部分村组的百姓不仅有每亩320元的土地出租费,入股农民还有年终分红,而不少“留守村民”在基地种菜,每天有50元的保底工资。
一个“失业老板”的转型带动了一个矿区的变迁。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周名猛 颜石敦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