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鉴湖书院

作者:郑欣荣 编辑:陈祎 2013-03-19 11:20:26
—分享—

  说到书院,人们就会想到山明水秀、书声琅琅之处。原余田乡的鉴湖书院的确如此。从建筑布局看,它是由智商高的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而成的。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它保持着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风格。

  鉴湖书院石碑记载:“鉴湖在州治西周遭石皱中拓一区,宽若千亩。池水如镜,莹莹可以照人。遥对古塔,卓荦如笔。每逢清霁,塔影倒映,清光荡漾,金碧交辉,真天然图画也。多士讲学其中,蚤暮讽诵经史,暇则赁临湖上思,所以涤虑洗心,而完其本然之性……岂仅博取区区科第云耳哉!”碑间较多的文字在赞叹书院门前的鉴湖(当地人称此湖为鸬鹚潭)景象之美,并且昭示书院的用途并非“博取区区科第”,而以“涤虑洗心,完其本然之性”为重任。

  鉴湖书院系咸丰十年(1860)始建,同治十一年(1872)竣工。彼时,外强入侵,朝政腐败,内乱连连,野蛮的战火让我们的文明古国处于水深火热中,国人的精神天地充满阴霾!就在这样一个死气重重的晚清社会,在桂阳乡村的角落里还是不乏智者的。倡导筹建书院的乡贤雷鹤龄、汤雨森、魏喻义就是智者,永久的智者!他们深知“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他们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屈指一算,整整十二年,其间饱含建设者们多少辛酸、多少血泪!这些人还拥有高瞻远瞩的智慧。他们首尊先师孔子的仁学之礼,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的治学修身处事之道,且引为校训。礼聘省内外名儒贤士到此讲学,使这座“苟全于乱世”的民间书院迅速成为县“西河三镇”的文化摇篮,其办学经历延续至二十世纪90年代。在《桂阳县志》和书院档案里记载的成功学子就有一份长长的名单。开国上将肖克、知名学者刘城淮等都曾在在这里就读,她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一代代学子敬仰、感叹!

  鉴湖书院的辉煌还与一位清朝大官有关,他就是留下碑文的桂阳人陈士杰。这位陈大人,以文才获官却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在镇压太平天国、天地会等农民起义的战事中立下累累战功,因受曾国藩的赏识而官运亨通。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他在刀光剑影中对这个民族就产生了另一种企盼,想为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办一件重要的事——多培育一些读书的种子,为国家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清光绪九年(1884)年逾花甲的陈公,著钦命山东巡抚部院俊臣的顶戴花翎来到了鉴湖书院。他饱览书院及门前鸬鹚潭胜景后留下一篇含义深远的序文,其碑刻至今清晰可辨,亲笔书写的“鉴湖书院”门顶匾额刚劲有力金光四溢!同年,以鉴湖书院为蓝本的龙潭书院在陈公的操持下相继建成,更多的乡民学子有了更广阔的“涤虑洗心”空间。

  如今的鉴湖书院仍是粉墙灰瓦、青砖石地,门前的鸬鹚潭依旧清澈。进入书院的“贤光”与“圣域”门间,那条石铺成的幽径溜滑而又不平,院内花草依旧繁茂。然而,“圣域”门上悬挂的却是“青云寺”的匾额了,门框和顶粱柱上那佛门楹联也在闪闪发光。整座书院内的大小厅堂布满佛像,大成殿上千手观音佛像魏然端庄,庄严的佛像下缁衣和尚低眉垂目手敲木鱼虔诚而又自在。若逢庙中节典便是人声沸扬,佛号如雷,香烟如雾,善男信女在布包的蒲团上顶礼跪拜,全然没有了讽诵经史校歌激昂的场景。背面的青云山上土木工程正忙,一座八角宝塔巍然耸立。寺里禅师说,此塔正值西方,鸬鹚湖在中,古塔在东,此后每天日出日落时分都会有“塔影倒映”的奇特景观。

  如此这般,面对鸬鹚潭清澈的湖水,怎能不让人深思?

作者:郑欣荣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