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江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与潇湘首尾相连,殊途同归。自西南向东北,流贯桂阳全境,蜿蜒曲折,奔流不息,刻划出美妙的自然风光,承载着历史的文明,孕育了桂阳,也滋润了蒸湘。江水如练,江山如画,美矣,壮哉!
舂陵江,古称钟水、舂水。钟水发源于五岭的第三岭都庞岭,起自蓝山县南风坳。《水经》说:“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都山,即都庞岭。钟水的源流,俗语又称“舜水”。《尚书大传》记载:舜帝南省巡狩,曾在这一带修五礼五乐。典乐随从在水边建构亭榭,放置编钟,演奏韶乐。这亭榭便叫钟亭,舜水也就叫钟水。钟水与舜文化有关的事物还很多。相传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娥皇、女英二妃追舜不及,相思涕竹竹尽斑,又苦于登山涉险,便束茅为龙,御风遐翥。《吴都赋》注云:“禹贡菁茅,生于桂阳”。桂阳民间善舞草龙,盖源于此。
钟水就像一条桀骜不羁的巨龙,冲出都庞岭后,在今嘉禾、桂阳、新田交界的一道山梁前被挡住了去路。江水奋力冲刷,活生生从山腹中劈出一道岩洞,形成石门奇观。石门豁然贯通,仰望壁立数丈,顶石平引,天然桥道,上通车马,下翔舟楫,激流寒潭,形似龙湫;船篙凿石,声若钟磬。石崖上有苔藓结成的“桃源洞”字样,民间久传称“仙人桥”。这是钟水上最奇特的景观之一。钟水冲出石门后,便与起源于阳明山脉的舂水、漼水汇合,进入桂阳县境内,改称舂陵水、舂陵河。在桂阳境内,划出了九泷十八滩的深壑,然后流向衡阳盆地,扑进漓湘、潇湘合流的湘江怀抱。行程304公里,流域面积6746平方公里。由于石门“仙人桥”的缘故,境内大小溪河的石桥多带“仙”字,飞仙桥、神仙桥、鹤仙桥、集仙桥、望仙桥、九仙桥……,多得数不过来,每一段河道,每一座石桥,都有多彩的传奇。整个流域到处仙气氤氲,令人去玩味,去探索。
舂陵江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舂陵江从远古走来,上下五千年,舂水流域文化积淀丰厚。舜帝南巡修礼乐钟鸣鼎食,都离不开“耒”与“舂”。钟水又称舂陵水,那是因为舂山的孕育。《汉书·地理志·桂阳郡》载:“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过郡二,行七百八十里”。可见,这条河早就注册“舂陵”了。但是,比这更早的是在秦代。在都庞、骑田二岭与阳明山之间,这里不仅设了耒县,还设了舂陵县。舂陵水又因流过舂陵侯的封地而得名。舂陵侯是西汉刘买的封号。《汉书》载,有一天晚上,汉景帝在酒后心血来潮,指定要妃子程姬陪他睡觉。而程姬恰逢月事,不便行房,于是不得已把婢女唐儿妆成她的模样,冒名顶替。皇上醉而幸之,使唐儿有了身孕。汉景帝虽事后得知不是程姬,但还是允许把孩子生下来了。这就是后来的长沙定王刘发。后来定王又生了一大堆儿子,都属西汉王室血脉贵胄,不封王也得封侯。其中一个名叫刘买的儿子,分配到桂阳郡与零陵郡交界的舂陵乡做了诸侯。舂陵侯吃苦耐劳,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儿孙们也很有出息。特别是到了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业已崩溃,王莽篡位之后,纠集八千舂陵子弟,乘绿林、赤眉农民起义,重新夺回了传国玉玺,把行将灭亡的汉王朝又重建起来,史称“中兴”是为“东汉”。东汉王朝视舂陵为吉祥之地,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起,大修祠庙祭祀舂陵节侯,把从舂陵乡流出的河定为舂陵河,在长沙修筑了定王台,舂陵庙。1968年4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湖南,在与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兼修建舂陵河大坝指挥长的华国锋谈到湖南的农业生产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华国锋汇报舂陵江的有关情况时,误把“舂陵”说成了“春陵”,毛主席当即作了纠正,并讲起了与舂陵江相关的历史典故,说到了长沙定王台、舂陵庙的由来,“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已是东都六代孙”。可见,这舂陵一词的名气是很响亮的。光武帝刘秀高祖刘买的故事被后人编成了《高祖还乡》的戏曲上演,甚至舂陵这个地方名称也被搬来搬去。西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光武祖刘仁承袭舂陵侯,迁封湖北枣阳南,在那里又立舂陵县,后改称章陵县。三国时吴在舂陵河上游复置舂陵县,至隋开皇九年废,是因为隋大业初在湖北枣阳又置舂陵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置昌州。舂陵曾引得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吟唱。被喻为唐初四杰的诗人骆宾王就写有题为《北眺舂陵》的诗:“揽辔被霄迈,驱马倦晨兴。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山行明照上,豁宿密云蒸。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这是对舂陵的历史怀念。虽然舂陵的地名可以迁来迁去,但远古走来的舂陵江却没有更改名称。
舂陵江是一匹绿色的彩带。数百里舂陵水依山而行,从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五岭飞流而下至野鹿滩,流经一千五百多米的落差。《桂阳直隶州志》称:“州地凡山上出泉,通名‘仰天湖’”。钟水的源头是低级苔藓、蕨类植物及茫茫林海。舂陵流域林木茂盛,资源丰富,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竹林、松柏遍布,珍稀植物有银杏、楠木、红豆杉,尤其是柔毛油杉为桂阳独有。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京师取材多出自桂阳,沿舂陵江源源不断漂流而去。油桐、苎麻、烟草、魔芋等是千百年的特产,被列为贡品进献朝廷。古诗云“红绳椎髻大银环,洞里徭娃卖药还”,曾经是盛产野生药材的写照。珍稀水产品甲鱼、黄鲶等在溪河中经常可以捕捞,高山峡谷间至今能听到大鲵、石蛙的鸣叫。良好的生态环境,茂密的山林植被,山水相互依存,风生水起,舂陵江因此而源远流长。
舂陵江是一条南北通道。巍巍五岭,横断南天,既是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南北交通的障碍。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经过多次探索,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源,源源相通是捷径。舂陵江便起到了沟通南北通道的载体作用。翻越都庞岭的南风坳,往南的水流是湟水(连江);翻越骑田岭的风箱欛,往南的水流是溱水(武水)。史籍记载,由长江发舟入洞庭,沿湘江再上溯舂陵江,可直抵古南平。汉代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先后曾率楼船师出桂阳,下湟水,征讨南越、交趾。舂陵江上的舟船、木筏,就是出征将士跨越南北的交通工具。舂陵江和溱水都有九泷十八滩,水急滩险,暗礁争怒,商贾行旅视为畏途。东汉桂阳太守周憬,于延熹(公元158—167年)中,命良吏开凿河道,镌石通流,将帅壮夫,排颓盘石,铲高填下,凿截回曲。由是小溪乃平直,大道永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此后,历代都对河道加以疏浚。南宋以前,舂陵江上虽有航运,但由于水急浪疾,没有较大的停泊码头,商旅转运极不方便。南宋淳熙年间,桂阳知军陈傅良组织人力物力,在舂陵江十八滩上游、陆路离城最近的口岸修建了“通津码头”。自此,舟揖停靠有了固定的处所,使衡湘达桂阳乃至两广的官吏商贾来往顺便,货物交流快捷,“女担男负,日有千数行李,水路于此分途”。后来,陈傅良升调京师,做了皇帝身边的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后人每当过渡,感念这位先贤,便把渡口称作了“舍人渡”。从舍人渡往下,便是舂陵江著名的十八滩。逆水行舟,过十八滩最为艰险,历代均有徭役纤夫,世人谓之“滩丁”。清顺治时,桂阳知州田元恺见十八滩船工纤夫生计艰难,便作《滩丁歌》,描述“涛声 澎湃吼虬龙,石势纵横眠怒虎。逆挽扁舟如上天,顺流鼓木世迅如驽”的汹涌险恶之势。呐喊“吁嗟世路多险艰,更念民生多疾苦,谁为临摹入郑图,轻徭减赋始安睹”,为民叫屈。尽管良吏民众同情怜悯滩丁船夫的疾苦,但舂陵江的漕运通航却没有也不可能间断。只有在十八滩上筑建起欧阳海大坝后,舂陵江所担负的南北通道的功能才终止。
舂陵江是一串耀眼的水利“明珠”。 舂陵江流域水源,都出自高山涓流,土语俗称山夹水为“槽”,山间田为“冲”。自古以来,都称水源为“槽冲”。就是这大大小小的“槽冲”,一串串地连结起来,汇成了溪流河谷,修筑了无数山塘陂坝,灌溉了层层梯田,形成了独特的山乡田园景观,对湘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舂陵江的水利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飞仙河坝、余田河坝等相继建成,集水轮泵抽水灌溉、发电为一体,泽被山乡。1965年春,经有关专家勘测设计,准备在舂陵江行将流出桂阳境内的大滩上,兴建一座以灌溉为主的湖溪桥水库。规划报告上呈省里,省委决定扩大工程规模,灌区面积扩大至衡阳盆地的耒阳、常宁、衡南及衡阳市郊。上报国务院获得批准,同时,中央军委批准,将湖溪桥水库出生于桂阳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的名字,命名为欧阳海灌区。从1967年5月至1970年6月,一座坝基筑在海拔76米的舂陵江泷滩上,坝顶高程海拔134米,我国第一座坝身大孔泄洪的双曲拱坝建成了。昔日的舂陵河谷高峡出平湖。大坝内锁住了5万亩水面,控制着540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蓄水量达4亿多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达41亿立方米的水量在这里被重新分配安排,使舂陵水集发电、灌溉、防洪、养殖为一体,设计灌溉面积达72.74万亩,蒸湘大地得到了舂陵江的滋润。按现在的海拔130米高程蓄水,欧阳海库区内淹没区涉及桂阳县12个乡镇、35个村、199个村小组。215万亩耕地、3300多亩山林被浸泡在水中,19处渡口、2万3千多间民房沉没,近5千户、2万多口人在当时搬离了舂陵河谷。历史的袅袅炊烟,驰鸡鸣狗犬,牛羊山坡,船工号子,都已沉默在水底世界。在水的霓裳之下,舂陵江完全改变了模样。
江流是舞动的彩练,湖泊是荡漾的丝绸。这就是今日的舂陵江风光,湖光山色,旖旎秀丽,远山近景,山高水长。(欧阳厚今)
作者:欧阳厚今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