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舂水不语下潇湘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雷晓明 颜石敦 编辑:陈祎 2014-07-21 08:45:31
—分享—

  逝者如斯,不分昼夜,舂水就这样默默地流淌着,一朵浪花溅起的是一个千年。舂水古人称之 “桂水”,也叫 “钟水”, 大多数桂阳人喜欢叫舂陵江,它是湘江的支流。千百年来,洒落在舂陵江畔的众多人文古迹,有如粒粒珍珠,点缀着桂阳大地。

  舍人古渡口

  舍人渡,又称通津古渡口,古时非常繁华。据 《桂阳直隶州志》载: “州中货物转船之埠,女担男负,日有千数行李,水陆于此分途。”

  舍人渡的名称,与陈傅良有关。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少时读书聪慧,精通文章和经制法。南宋淳熙年间 (1174-1189)陈傅良进士及第,五年后任桂阳知军。宋光宗登基后,陈傅良被升为常平茶盐转运判官,主要负责衡阳至桂阳乃至江浙与粤广的商业营运。一日,陈傅良见舂水江中无停泊的码头,货物上岸不便。他组织人力财力,修建了这处渡口。宋熙四年,陈傅良官至中书舍人。离开桂阳后,还惦记着这处渡口,便题名通津渡。后来,桂阳人民为了纪念他,又把通津渡口改为舍人渡口。舍人渡,是桂阳州城的门户,渡口商贾云集,生意兴旺。清代至民国年间,百姓称舍人古渡口为 “小南京”。

  关口赵侯祠

  赵侯祠 (为祭祀赵子龙所建)位于舂水下游桥市乡关口村关口岭上。古祠背倚大山,野鹿溪水从山崖下流过,汇入舂水。赵侯祠是一座凉亭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三十平方米。

  赵子龙,又名赵云,常山真定人 (今河北省正定县),三国时蜀国名将。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赵子龙奉刘备之命,计取桂阳郡。此后,赵子龙在桂阳做了太守三年。期间,他清正廉明,造福郡民。由于当时处于荒马战乱年代,为了确保桂阳郡的安宁,赵子龙在舂水下游桥市境内设立关卡,后称 “平阳戌”。赵子龙屯兵把守以御外侵,并对游窜的瑶民进行招安劝降,使得郡内平安无扰,因此人民立祠纪念他。

  1894年,湘军名将魏喻义 (桂阳正和镇昭金魏家人)十分敬仰赵云,发现关口的赵侯祠很破旧,进行了维修,还把题写的歌颂赵云的诗碑嵌在古祠的墙上,诗云:祠宇森罗万象幽,堂堂大将顺平侯。威风宛在凌霄汉,浩气如生逼斗牛。漫说英雄空一世,旋夸灵迹自千秋。巍巍功德今犹古,赢得口碑姓字留。

  唐诗拂舂水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中提到舂水,他们有的来过桂阳,有的没有来过桂阳。

  李白在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诗中云: “秦云连山海相接,桂水横烟不可涉。”唐朝天宝 (公元742—756年)初,李白的族弟李襄赴长安应试落第,欲归桂阳拜亲访友,李白与 “七绝圣手”王昌龄一起为之送行,特赋诗二首,婉转说长安的浮云与南海相连,可要飘过桂阳,也许就是那片烟云落在滔滔的桂水中。

  “桂水身殁后,椒浆神降时。”李欣在《二妃庙送裴侍御使桂阳》一诗中没有写如何送裴侍御,而是写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因娥皇、女英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桂阳所辖的蓝山、临武均有传说,建有二妃庙。舂水属于湘江最大的支流,李欣从湘江乘船到舂水送裴侍御出使桂阳,才有了这样的佳句描述。

  宋之问从长安往广西的流放途中,在桂阳逗留三天,做官的朋友在舂水捞了有几条大鱼下菜,宋之问有感朋友热情招待,写下 《桂阳三日述怀》一诗,其中有诗句“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此中无处不堪愁,江客相看泪如雨。” (刘长卿诗 《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刘长卿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湖南转运使判官,他常常辗转奔波于桂阳的古道上,对舂水十分了解。所有这些诗人吟唱舂陵江的诗篇,为舂水增添了不寻常的文化光芒。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雷晓明 颜石敦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