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喜欢听好话。然而事实上,谁都难免受到各种批评,并使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情绪。因此,正确对待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勇于接受批评。批评不论正确与否,总带着否定,听起来不如赞扬那么舒服,因此首先要有勇气接受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成为被批评对象。然而,有的人受到批评时,往往态度不冷静,急于辩解和开脱自己。说到底,这是缺乏“勇气”去接受批评的原因。人不应该惧怕缺点,“讳疾忌医”,在面对批评时,应该勇敢面对,虚心接受,对照自己的行为严格认真地检讨和反省自己,并作出真诚的检查。
善于接受批评。在面对批评时,我们要善于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建议,能够做到真诚倾听,仔细分析。对于正确的评判,要虚心接受,及时改正;对于错误的无理批评,我们可以完全避开、忽略它。始终保持心理平衡,让心情放松。因为过度的压力会使你对消极信息很敏感,还可能出现过激反应。换一个角度,将心比心,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要感谢别人对你的批评,适时调整心态,真正改变自己。其实,批评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无论批评是否客观,都是别人给的反馈,因此要把批评当成学习的好机会,力争在每次被批评后都有所进步。甚至不妨抱着积极的态度问对方几个开放式问题,比如你对我做的哪件事不满,我该如何改进等。我想这样的话,必能有所收获。
习惯接受批评。人们总说,别人的批评,可以成为对照自己的镜子。纵观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都是习惯接受批评。他们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如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上书200多次批评和规劝自己的魏征,开创了彪炳史册的盛世之业。在魏征死去后,他就很不习惯,并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其实,健康的生命体不惧批评,就怕被永远的夸赞之声温柔地“按倒”,直至消亡尚不自知。就像我们有些人能接受一两次的批评,甚至能改,但稍微批评多些就不耐烦。认为是别人故意找茬,跟他过不去。其实,人生路上,有一些“不同的甚或是刺耳的声音”陪伴,或许更能在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因此,接受批评固然重要,我们还要习惯它。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不断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才能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可见批评真是一剂“良药”。其实,每个人的功过是非,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虚心地接受批评,丢掉的不是面子,而是错误,得到的却是进步。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批评,不仅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融洽关系,更重要是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