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断案如神袁守定

来源:《州志之外》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5-05-15 17:04:35
—分享—

  袁守定,在《同治直隶州志》中,只是在介绍袁继善后概括性地说“民思其政如继善”,称“前后袁母”。虽然史书记载任桂阳知州时间不长,乾隆三年(1738年)署桂阳知州,(1742年)以终养老母为由辞官,共计5年。

  袁守定(1705一1782) 字叔论,号易斋,晚号渔山翁,丰城县(今丰城市)人。出身贫苦家庭,3岁丧父,依靠母亲做工维持生计。雍正二年(1724) 入县学,两年后中举人,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颇受朱轼和杨锡绂等江西籍高官的重视。首先分发湖南参与撰修《通志》,继而任湖南会同知县,在任即有“除牛税”、“革小甲”、“免银工”3项改革。后又知洪江县、芷江县、桂阳州,断案如神。建义学,兴教化,被誉为“袁青天”。37岁时以终养老母故,辞官归里。乾隆十二年(1747)主豫章书院讲席,选拔优秀学子30余名。侍母12年以终,并习青乌书,会卜算。乾隆二十一年复北上任官。临行前撰文发誓:“一家衣食,仰给在官,外如持一钱归者,当获天谴”。委任为八沟(府)同知,办案出长城2000余里。后任直隶曲周知县等,升礼部主事。二十四年,告病辞归。在乡20余年,造桥修路,施舍棺木,荒年赈济。 袁守定擅诗,以五言律诗见长,题材多为民疾、勤劳之事,有《莅民诗》19首,以见其体察民情与咏赞乡村生活。五律出人陶、谢,天然冲淡。蒋士铨评其《游岳麓寺》诗为“炼字大方,是老杜本事”。咏史诗则转入苍凉一境。著有《雩上诗说》《地理啖蔗录》《读易豹窥》《图民录》《占毕丛谈》,附《劝学危言》1卷、《时文蠡测》卷。

  桂阳州称袁守定为“袁母”,足以证明其勤政爱民。其实他未到桂阳州上任前,其断案如神的名声大振了。

  乾隆元年(1736),湖南洪江县发生一起奇怪的案子,该县耙穰庵的僧人复智被杀害在庵中,庵被焚毁,同住的徒弟和两个借宿的外地僧人安然无恙,他们说半夜有一伙强盗劫财不果,将复智杀死。强盗们脸上涂了彩,操外地口音,现不知去向。由于他们的供状众口一词,基本上没有任何破绽,案子陷入僵局。主审此案的,正是著名的诗人、时任洪江知县的袁守定。袁守定到现场勘察,发现这个庙又小又穷,强盗不可能盯上这个偏辟小庙。第二是验伤时发现他们身上并无捆绑痕迹,袁守定心里更加怀疑。加上复智的徒弟呈供时十分慌张,而两个外地僧人却十分镇定。于是他再次到被烧的庙中,冒险登上摇摇欲坠的阁楼,结果发现了藏在瓦砾中的复智的血衣和一些米粮,真相方才大白,原来是外地僧怀疑复智多年化缘有所积蓄,挑唆其徒说复智肯定想把财产留给自己的侄子,怂恿其徒杀师夺财。但是杀人后却发现并无所获,才烧庙报官,慌称遇盗。正是袁守定细心与大胆,才成功破案。后来袁守定在任芷江知县兼署黔阳知县时,又碰上溆浦县发生唐古庙游丐被杀案,两名男女乞丐离奇而死,尸横野外。该县刘知县破不了案,就把乞丐的家人顶罪,上司怀疑这是冤案,便移檄袁守定前来办案。袁守定通过反复勘察与推断,结果发现居然是男女乞丐因相依为命欲结为夫妻,而遭家人反对,一气之下殉情。袁守定的断案还揭示了所谓的“下等人”也有真情,让上司十分叹惋,令二人合葬一处,了其心愿。通过这几个案子,袁守定名声大震,各地大案要案无头案都争着邀请他去,一时人称“袁青天”。

  袁守定出身于丰城袁渡袁坊村一个穷苦家庭,他三岁丧父,靠母亲做针线活拉扯大。贫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他朴素的生活作风,使他在以后的从政生涯中保持了廉能本色。而他之所以断案如此神奇,据传是来自他小时候一次深刻的教训。一次他所生活的一大家人的鸡蛋总是丢失,大家怀疑是一个丫环所为,结果打得她死去活来,被迫承认。结果袁守定在一次在厅堂里午休时,发现几只老鼠正在偷蛋,一只肚皮朝天抱着蛋,另一只叨着它的尾巴拖着往洞里走。结果在鼠洞里找到了所有的蛋,袁守定的细心观察还了丫环清白。此事对他心里触动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今后为官,决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所以袁守定在后来爱民如子、断案如神,还写了一本《图民录》来讲述仁政与为官临民之道,后世对此书十分推崇,江西书局曾多次翻刻作为“官箴书”下发给初履仕途者参考。

来源:《州志之外》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