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爷爷的爷爷刘买,被其父长沙王刘发封为舂陵候,其舂陵来自秦朝的舂陵县。可见,秦朝时期,舂陵河畔就人声鼎沸了。
然而,时至今日的舂陵河畔的人们,绝大部分说是宋朝迁涉至此的,只有少部分说是明、清、时期迁入的,没有一个说是宋朝以前迁涉至此的。难道宋朝以前的本地人都被外来人赶走了或是都绝种了吗?显然不是,而是舂陵河畔没有大的家族,没人记载自己的祖宗。到后来修谱时,尽量到外地找望族,甚至追根到炎帝、黄帝。
舂陵河畔的村就是村,庄就是庄。一般地,一二十户以下为庄,到三四十户以上则是村了。一个村就是一个姓,且是一个祖宗。
是一个祖宗吗?秦朝以前的户是有奴隶的,一户人就是一个村庄,主人有姓名且有官方记载,而奴隶姓什么是不知道的。到秦朝之后,一个村庄就一户人是地主或大户人家的管事,称为庄主。其它户都是由奴隶转变而来或流浪至此的佃户,这些佃户本不知道姓什么,废除奴隶制后,自然随庄主一个姓了。
后来,有些地主、大户衰落,有些佃户就有了自己的土地,独立了出来。但为了保持一个村团结,用一个祖宗之说更能统一全村了。
在宋朝,金国入侵,中原人大量迁往东南的吴越,自然有吴越和中原人往西南湘、桂、粤迁涉,自然有人来到了舂陵河畔。但外来人必定是少数,本地人或许也有外迁的,但不可能将本地人全部赶走,除非战争、瘟疫和政府政令,如有其事,在历史中是会有记载的,如清朝的湖广填四川。
还有的说,相距较远某姓几个村是几兄弟,宋朝或明朝时期迁入时就分开了。更为有趣的是宋朝来到锦里的雷氏,在雷天锡之后分出锦里、塘里、园里、江里,由这“四里”分出的遍及桂阳,甚至嘉禾、临武、蓝山、宁远、新田等县。
人口的发展按几何级数增长,由一人发展到这么多的人是可能的,但土地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早有炎帝来到过舂陵河畔的禾仓堡,说此地可产嘉禾,肯定会派人前来开垦。舜帝到达舂陵河畔,河畔的丘陵地区开垦得差不多了,只能考察九嶷山等山区了。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就是总结小河小溪的引水技术建设都江堰,这有舂陵河畔上田垌中的古迹为证。
舂陵河边的一条小溪就有一条田垌,桂阳原余田乡就是三条半垌。一个村子有多大,无须看到房屋,只看田垌大小就知道了。那抬眼都抬不起的田垌绝不可能有大村;有百多几百亩水田的田垌边一定有大村。一条小溪的几个田垌称一条田垌,就可上千亩,余田的半条垌就是没有一千亩。
一个田垌至少有一个“心脏”,这个“心脏”就是陂头或叫陂坝。陂头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古迹,是都江堰的雏形。一般大陂头的历史都要追溯到大禹或更早时期,有稻谷时就有陂头。早在宋朝之前,小溪边的田垌开发得差不多了。
作者:雷永清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