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脉传承看今朝

来源:人文桂阳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2015-10-09 15:47:35
—分享—

  A 、文化事业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桂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要求,破难攻坚,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切实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建立了“全省文化先进县”,创建了“全国文化模范县”、“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桂阳湘剧载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名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获得了省文化厅的表彰;30年来,桂阳文化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30年,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文化馆、县文管所、县湘剧团、县图书馆、县电影公司、县文化市场稽查队等文化事业单位为龙头,以全县39个乡镇综合文化为枢纽,25个文化活动室、3个基层网点为基础,107支民间文艺队伍为补充的多层次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为有效开展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1988年以前,县图书馆馆藏图书1.2万册,至2004年增至6.9万册。馆内开设采编室、综合外借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文艺书社等八个服务宣传品,种类丰富齐全,有文学、科技、社交、美术、绘画等书籍。为快速传递文化信息,实现优秀文化资源共享,2006年,投资4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桂阳支中心,增设了电子阅览室。年接待读者5万人次。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县文化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建成了集文化、休闲、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娱中心”;县文化馆拥有了20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楼及活动阵地;县图书馆馆场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桂阳支中心;县湘剧团建成了集排练、演艺、培训、娱乐、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县电影公司建成了超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设备设施明显得到改革;县文管所维修了文物库房,配备了防盗、消防等设备;一部分乡镇文化活动阵地得到改善。

  二、文化成果硕果累累

  桂阳地方戏传承久远。目前全县有古戏台多达五百余个,是全省保存完好最多的地方。明未清初,昆曲、花灯已经流行桂阳全境。其后湘剧、祁剧登上县域舞台。昆剧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桂阳,并在桂阳扎根。县内的集秀班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不仅遍及本州和邻县,而且还到了省外,影响很大。解放后,戏剧大师大师梅兰芳、剧作家田汉称桂阳昆曲是“一枝独秀”,积极支持发掘有桂阳特色的昆曲,使桂阳昆曲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2007年,桂阳昆剧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节遗产”。花灯在桂阳俗称小调,是桂阳地方小戏,有近百余个剧目,百余个曲牌,其内容发劳动人民生活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曲牌多由桂阳民歌发展起来,通俗易懂,花灯的道具、人物、服饰简单,主要通过手帕和扇子的运用,表现日常生活的各种程式。祁剧在明代就已经在桂阳演出,以高腔和皮黄为主,桂阳祁剧兼有昆曲唱腔,桂阳祁剧在解放后,主要为婚丧寿庆演唱。湘剧传入桂阳较晚,桂阳湘剧属于衡派,1978年,由桂阳湘江剧团主演的《一天太守》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受到广泛关注,现以演绎现代生活而深受观众喜爱。

  80年代初、中期,桂阳湘剧团演出比较活跃,足迹遍布全县各地,乃至广东、广西、江西等省,演出场次达1440余场,平均每年演出200场,观众近14万人次,收入上十万元,创作演出剧(节)目三十余部。其中1986年创作演出的《一天太守》震动剧坛,并于次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疯秀才断案》,享誉全国。1988年至1995年,文化市场疲软,演职人员思想波动,人才流失,演出事业陷入低谷,演出场次减少,年均演出150余场。1995年后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培训演员,拓展市场,每年演出达180余场,创收10万余元。2003年以来,年均演出220余场,创收20余万元。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民间器乐大赛、乡镇龙狮汇演、民歌征集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500场次,为传承和光大我县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拓展了新舞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008年6月桂阳湘剧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阳的本土文化终于骄傲而自豪地走向了全国。

  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组织开展城乡文化活动2000余次,其中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1989年举办的首届全县青年歌手才艺大宗,参演者4000人。1997年举办迎香港回归歌咏赛,1000余人引吭高歌,气氛欢快热烈。2003年后,我县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送戏下乡活动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三大亮点。2004年元旦文艺调演、2006年生态旅游节大型实景演出、2007年全县首届农民器乐大宗和2008年赈灾文艺演出,成功举办桂阳首届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节目精美,表演精湛,反响强烈,空前成功。各个艺术门类百花齐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

  桂阳民间素有唱歌的习惯。新娘出嫁,坐歌堂唱伴嫁歌;治丧出殡,通宵达旦唱挽歌;男女说爱唱恋歌;劳动生产对山歌;僧侣道场唱祷歌,就连叫花子乞讨也唱歌。解放后,收集民歌、小调、曲艺788首,其中157首编入《中国民歌集成》。桂阳新歌创作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主要有侯善富创作的《鎯头加劲头》、付光盛的《下连州》、《幸福在哪里》等。桂阳自古流传着多种舞蹈。主要有龙舞、狮舞、纸马灯、伴嫁舞、长鼓舞、碗灯舞、傩舞等。早在三国时,张胜著有《桂阳先贤画集》,其后名家画作有彭本人的《雾漫竹都路》获全国美术优秀作品,邓立衍的《山庄》、《水乡》参加澳大利亚博览会展销。在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神台的彩色壁画、戏台的镂空浮雕、寺庙庵堂的泥塑神像和服饰的镶花刺绣,都体现出桂阳人民民间工艺的精深造诣。桂阳书法有散落于境内各地的对联、招牌、匾额、碑文、字画。名家众多。陈士杰的楷书、夏寿田的隶书、李余的行书、萧彬的隶书均闻名国内。建国后书法艺术仍然得到长足发展。成立了县书法协会,兴建了桂阳书画院。

  四、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自唐以来,文人雅客、迁客骚人对这片土地吟咏有加。李白斗酒为送族弟襄归桂阳发出了“桂水横烟不可涉”的感慨;禹锡遭贬度桂阳岭深切感受到了“桂阳岭,高高复下下”,《渔丁歌》、《滩丁歌》、《烹丁歌》发出了桂阳先民的艰辛,所有这些给桂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桂阳人刘昭禹、李思聪、罗以礼、曹德赞、陈士杰、夏寿田等在文坛留下了大量的宝贵文学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桂阳文学创作和搜集整理工作,沿着党指引的文艺方向开拓前进,业余文艺作者大量涌现。彭德馨、陈维国编著的大型古装戏《一天太守》在《剧海》发表,获省级优秀剧本奖。刘城淮出版的《中国上古神话》、《行秦寓言通论》、《世界神话三部曲》、《中国上古神话通论》等专著获上海文艺出版社优秀图书奖、湖南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散文家刘惠的《愤怒的火》、《路》、《驶向祖国》、《蓝野文选》在台湾风靡一时。他们给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道道脍炙人口的文化盛宴。

  30年来,我县精品佳作层出不穷,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达4000余篇(项),在市以上刊物发表的文艺作品200余篇,获国家级奖120余项,省级奖400余项,市级奖1000余项。创作歌曲300余首,发表50余首,获市级以上奖励170余首;创作舞蹈200余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60余个;创作戏剧小品90余个,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50余个;创作美术书法摄影作品600余幅,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400余幅。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桂阳文学获得长足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桂阳县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县文联和作协、书协、美协、音协、舞协、戏协、摄协、收协、诗楹协、书画院等文学艺术协会。各种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湘剧《一天太守》曾三次进京演出并被搬上银幕,县舞蹈团多次赴韩国等地访问演出,深受海外观众赞美。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蓬勃发展。欧阳海广场、蔡伦文体休闲广场、东塔公园,每月组织一次“欢乐广场”文化活动的大型演出,那里日日都有群众自发组成的各种团队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呈现都市文化的氛围,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创新新意迭出。有文学刊物《蓉城》杂志,有编辑出版了的《天下桂阳》、《诗话桂阳》、《锦绣桂阳画册》、《歌唱桂阳》、《美丽的桂阳看过来》、《桂阳古代楹联集》、《话说桂阳》、《揭秘阳山》等古郡文化丛书。文化事业突飞猛进。桂阳湘剧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阳花灯、桂阳瑶歌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阳县还有蒙泉、阳山古建筑群、鉴湖书院、城关欧阳氏宗祠、温溪亭、东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六、市场管理不断规范

  改革开放30年,我县始终坚持宏观控制、总量平衡、合理布局原则,严格审批文化、出版物市场经营项目,坚决治理违规经营,多渠道培育各类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体制多样、种类较全、繁荣活跃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30年来,全县文化产业涉及文化、出版物市场经营种类7类、项目11项,歌舞娱乐业、电子游戏业、网络服务业、音像制品业、印刷业、复打印业、书报零售出租业等经营企业逐年攀升,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约7000万元,年创利税约400万元。基本形成了由初级向中高级发展,以城镇为龙头,逐步辐射农村,种类项目较全,经营和消费多元化,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产业格局。

  七、文化产业蒸蒸日上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县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娱乐、印刷、出版物发行、网络服务、艺术培训、民间艺术、群众文化、文化旅游、广电传媒等行业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2007年,文化产业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从业人员3500余人。

  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行业逐步从过去杂乱无序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目前,全县有歌舞娱乐场所20 家(其中县城区18 家,乡镇2家),有营业性演出场所3家;文化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总值4653万元,年终营业收入2342万元,从业人员1221人,年上缴税金130余万元。

  出版物发行业繁荣稳定。县城区有图书发行单位1家,零售书店(摊)13家、音像制品25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2家,年销售额3850万元。其中县新华书店每年的教材、教辅读物、书本等出版物的营业额达2100万元,占领着全县出版物发行市场的绝对份额。近几年来,文化及相关部门扎实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出版物市场健康繁荣,稳定发展。

  印刷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印刷企业9 家,打字复印单位67 家,从业人员200 多人,其中资产总量和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7 家。印刷行业已经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一支主力军。

  网络服务业发展迅速。自1998年“网吧”这一互联网上网服务新兴产业在我县出现以来,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全县城乡现有“网吧”118家、电子游戏室36 家,其中县城网吧38家,投资额达400万元以上的“网吧”2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艺培训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拥有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机构2家,年培训人数在1400人左右。其中县文化馆开办的南国艺术学校开设的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培训班,年培训学员800人次,年收入达20余万元,以形式灵活、门类齐全、质量较高享誉全市。

  民间艺术业方兴未艾。桂阳湘剧、花灯、瑶歌、龙狮舞、伴嫁歌、书法、剪纸等在省、市小有名气。全县有专业剧团1家,业余剧团3家,铜管乐队66支,管弦乐队8 支,龙狮队123 个,年演出收入200多万元。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县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队39个。改建了电影院、剧院和图书馆,电影放映大厅、湘剧团排练大厅和图书馆阅读区域的设施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兴建了艺都大厦、桂阳文娱中心、桂阳文艺中心等文化设施。这些硬件的逐一完善为桂阳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桂阳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力促进桂阳从文化大县逐步迈向文化强县转变。

  B、广播电视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壮大,各项指标均跃居郴州市广电行业前列。

  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城乡只有有线广播,并出现滑坡。据1982年6月全县“农网”大普查统计,全县只有八千余只喇叭,比1975年减少85%。到1983年,在中央关于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精神指导下,全县广播电视事业才得以发展。1983年12月,县广播事业局改为县广播电视局。湖南省电视台在我县欧阳海乡的泗洲山建立了电视转播台和调频台。1986年10月,为了使县城能收转多套电视节目,建成了南塔岭卫星电视收转台,转播27000余只,有各种电视机67000多台。2007年底全县有彩色电视机24.76万台,百户城镇居民有电视机124台,百户农村居民有电视机99台。为扩大覆盖,1993年在宝岭新建成300W“桂阳电视发射台”,覆盖面由过去的30%提高到85%。宝岭300W台的兴建和省7601台(泗洲山电视转播台)功能的发挥,使全县行政区域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覆盖率达100%。2002年6月,原县教育电视台合并到县广播局,人、财、物整合在一起。为切实解决我县西北北县50万人收看桂阳电视台节目的问题,2003年12月,广电局投入40多万元在泗洲山发射塔加挂发射机,将桂阳电视台信号经宝岭台发送到泗洲山发射,从而保证了桂阳电视通过有线、无线两种方式在全县范围内100%的覆盖率。

  广电新闻飞速发展。在桂阳有线电视台成立之前,全县的新闻宣传主要依靠广播。1978年,县广播站每天转播节目 5小时,自办新闻宣传、文艺节目1.5小时,全年播发稿件389篇。1988年,转播广播节目2.5小时,自办新闻宣传、文艺节目3.5小时,全年播发稿件5004篇。后随着有线广播的逐渐衰落,广播新闻宣传力度不断弱化。1992年成立有线电视台后,电视新闻宣传的功能得到迅速放大,新闻宣传力度不断加强。电视台实现了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先后开办了《桂阳新闻》、《蓉城视点》、《经济与信息》、《生活了望》、《东塔综艺》、《桂阳警视》、《人口与计生》等栏目。2007年实现了当天新闻当天播。

  1991年2月13日首播的《桂阳新闻》始终保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县委、县政府最重要的喉舌与窗口。开办之初每周播出一期新闻,至1998年1月开始增为每周五期加一期《一周要闻》,当年发稿2960条。2007年《桂阳新闻》发稿3870条,至今共播出稿件57670余篇,在省市台发稿5670余篇,获省市广播电视优秀新闻奖69项,其中获省优秀新闻奖17项。在省市台发稿及获奖数量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连续多年位列第一,为对外宣传桂阳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5年5月开播的《蓉城视点》栏目,是一档以百姓话题为主要内容的栏目,每周三期,自开播至今,其平民化的视角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肯定,每天百姓热线电视不断,是我县电视新闻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的代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电视栏目。至今共播出255期765个专题节目。

  广电产业迅速壮大。1991年6月,我县开始筹建有线电视,1992年6月桂阳县有线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全县有线电视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8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4.4万户,其中广电系统网络用户2.44万户。2005年开始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启动县乡联网工程和“村村通”工程。2008年,全县广电系统网络有线电视用户达6.4万户(包括农网与城网)。目前县广电传媒业由县广电局以及下属电视台、宽带信息中心、迅通宽带网络公司、广告信息中心等单位构成。县电视台拥有综合、图文信息两个频道,能独立制作电视节目。电视台、宽带网络信息中心和迅通宽带网络公司现有总资产1900万元,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电视节目36套。全县39个乡镇目前开通有线电视的有22个,有线电视用户超过5万户。广电传媒业经营已初步形成电视网络、电视广告和宽带网增值业务开发共同发展的格局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1992年投入108万元建成2980平方米六层广播电视大楼;1993年投入93万元建成高86m宝岭发射铁塔和500平方米的发射台机房;1996年至1997年投入577万元建成高12层,面积3986平方米,目前桂阳县城最高建筑的桂阳广播电视大厦(桂阳县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内设广播电台、电视台、演播厅。“桂阳县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集制作、播出、演播、办公为一体,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为强化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以来,广电局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通过架专线与租光纤相结合的办法,将全县26个乡镇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联网农村用房3.1万户,联网乡镇66.7%,让广大农村群众收看到了与县城一样清晰的36套有线电视节目。

  2009年,启动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广电中心搬迁工程。目前与省电广传媒合作进行了网络资产的自我评估,同时邀请北京中企评估有限公司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估,以网络资产入股,电广传媒以人民币入股达成了合作协议,可望在2009年底全面完成城区网络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广电中心搬迁工作已经完成红线图、选址意见书、环境评估、建筑规划、立项审批等工作。

  C、科教事业长足发展

  桂阳教育兴办得较早。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阳太守卫飒始“修庠序之教”,顺帝时,郡守栾巴“兴列学校”。东晋建武元年置平阳县立平阳县学。后晋至明初,平阳城既有平阳县学,又先后有监学、郡学、路学、府学,清朝桂阳有州学,并兴办书院16座,私塾遍布城乡。清未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龙潭书院、鹿峰书院分别改设中学堂、小学堂,此后又兴办一批私立小学堂。

  目前,我县“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现代教育管理基本形成。县财政教育性投入由1978年的23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9300万元,年均增长16.5%。全县教职工工资全部由县财政按月足额统放,每人月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3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636元,各种政策补贴和各类社会统筹资金做到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71%提高到2007年的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由1978年的77.1%提高到2007年的98.2%,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21%提高到2007年的75.4%;小学生辍学率从1978年的10.6%降到2007年0.1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1978年的26%提高到2007年的63.7%,在校学生辍学率由1978年19.7%下降到2007年的1.87%。“普九”工作跻身全省A类行列。1997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幼儿教育稳步发展。全县幼儿园由1978年的40所增加到2007年的380所;在园幼儿由1978年的1239余人增加到2007年的8678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2.3%,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3.6%,分别比1978年提高57.7个百分点和46.2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速。桂阳三中、桂阳一中先后成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桂阳二中创建成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一个县二所省示范性高中共同发展的格局。普通高中每年扩招1000人,在校学生人数由1978年4000多人增加到2007年的9802人,比1978年翻了一倍多。

  省重点示范高中“桂阳三中”。桂阳三中,其前身为湖南省私立捷卿中学,始建于民国35年,租信县城何氏宗祠为校舍。1951年更名为桂阳县私立培才中学,1953年改为桂阳县第三初级中学,迁至原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校址至今,1969年改为“五七学校”,1974年招收高中班,1978年复为今名,并列为省市县重点中学。

  桂阳一中初称桂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 31年,校址系县城北门口原女子职业学校,1951年迁入现址。1958年始招高中班,成为桂阳县第一完全中学。1964年郭沫若题书“湖南省村阳县第一中学”校名。现址是清光绪十年创建的龙潭书院旧址。百余年来,先后为桂阳州中堂,桂、临、蓝、嘉联合中学,湖南省第十四联合中学,省立第八、第五、第三职业学校校址,是桂阳县各个时期的最高学府报在地。

  职业教育发展走出低谷。职业学校从无到有,1989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成为“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成功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大重组、大整合,组建了“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每年举办各类短训班20多期,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人,为服务“三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工作有所突破。新中国成立后,桂阳的科技工作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1978年-1988年,全县共完成136个科技项目,其中获省市级奖励成果48项,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1955年县计委兼管科技工作,1958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65年科技工作由县宣传部兼管,1978年恢复科委,1988年县人民政府增配科技副县长,加强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有县属科研机构4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烤烟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基层农技站38个乡畜牧站39个和1个地质研究所。

  D、医药卫生成绩斐然

  桂阳中医历史悠久,宋熙宁九年(1076年)境内有“卖药所”和 “修和药所”用中医为民治病。境内名医辈出,清汪浒“医术超群,凡民有疾,视而剂之,不素一钱”。清代何尊铎以刀圭之长被选为京都太医院医士,有何文麋的《医门辑要》《医林文献》、有卢成速著的《继鹊堂验方》。民国4年美籍传教士白克礼和华人传教士谢敬业,开始用西医为教徒治病,西医传入桂阳。民国21年李富国在十字街首创群英西医社;民国28年,县政府在县城关帝庙建立县卫生院,为县内首家官办西医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桂阳县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三个战略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卫生领域改革与探索,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2007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制由1978年的44个发展到52个;床位由1978年的743张增加到1506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654人增加到1670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04人。全县有472个村卫生所,覆盖率达93.47%。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缓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医疗救助体系、疾病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正在完善,为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稳定作出了贡献。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保障我县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卫生改革成绩斐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催生了卫生事业的新气象。全县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针,锐意改革,探索卫生工作发展新模式。2001年创新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出“保防保,放医疗”,“动产融资,不动产有偿使用”的改革方案,三年后清资核算,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增加1260万元,职工工资增加35%,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4年撤销桂阳县防疫站,成立“桂阳县卫生监督所”和“桂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创我县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新篇章。三十年来,我县基本实现卫生需求、卫生服务和卫生消费的平衡,卫生服务状况逐步摆脱低水平局面,新的卫生服务结构渐具雏形,卫生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日渐彰显,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农村卫生全面发展。从1978年开始,为进一步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实现小伤小病不出大队,一般病不出公社地,卫生部门连续九年将70%以上的卫生事业费投入乡(镇)卫生院建设,培养了大批医务骨干。九十年代,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突出重点,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以来,我县先后制定和颁发了《桂阳县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试行办法》、《桂阳县“三项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桂阳县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为确保“三项建设”项目的实施,1994年县政府设立了“三项建设”专项基金,大大加快了全县“三项建设”步伐。到1998年底,全县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筹集资金610.9万元,安排“三项建设”项目27个,使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和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危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003年我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由60.3%提高到2007年的83.6%,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2004年至今,我县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建成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区,37所卫生院房屋进行改扩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为卫生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70人,病床1506张,村卫生所472个,大批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不断装备到基层卫生院。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善。

  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桂阳县为湖南省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如今是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第七年,合作医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参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筹资机制,巩固门诊统筹,加强医疗监管,农民参合率、受益面大幅提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现了新跨越。全县参合人数达65万人,参合率为98.38%,在全省率先实行门诊统筹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制度。

  到2007年,我县卫生部门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加强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建设先进县”、“妇幼项目先进县”,省级“消灭丝虫病合格县”,“消除磺缺乏病合格县”,“全省农村中医建设先进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先进县”,以及多次郴州市“卫生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E、体育事业孕育世界冠军

  历史上桂阳民间已盛行武术、气功等传统体育。民国27年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后,体育运动由民众教育馆教导组执管。新中国成立后,桂阳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项体育运动水平显著提高,1984年时桂阳县获全国、省市的各项奖牌133块,其中金牌41块。1990年,桂阳县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当时在任的县长李新泉、体委主任欧阳玉模应邀赴北京出席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和和全国体育先进县授牌仪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体育工作始终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增加,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群众体育取得新进步

  三十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全民健身活动为重点,积极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取得了重要进步。

  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日益提高。三十年来,我县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比赛,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全县经常性体育锻炼人口从70年代末的5%增加到目前的38%。体育健身项目也不断增多,由过去单一的跑步、爬山增加到目前的二十多种,有大众广播体操、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木兰扇、瑜伽、健身秧歌、打腰鼓、柔力球等,这些项目现在都已成为我县时尚的健身活动。

  群众体育活动日趋丰富。三十年来,我县经常性地组织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的全县性群众体育比赛都在10次以上。进入21世纪以后,全县基本上做到了每月规模不等的群众体育活动,每季度有大型的体育赛事。特别是每四年一届的全县综合性运动会,到目前已经举办了六届,运动会规模大,有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共建立老年体育协会组织20个,其他群众体育组织5个;共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310人;培养了国家三级以上裁判200人,其中一级裁判达30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体育先进县”、“全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13个乡镇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樟市樟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省农村体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运动员参加市级各项各类比赛共获得金牌417枚,银牌335枚,铜牌358枚;参加省级各项各类比赛获得金牌111枚,银牌100枚,铜牌102枚;参加全国、国际各项各类比赛获得金牌16枚,银牌8枚,铜牌6枚。特别是培养出了以李萍、欧阳静林为代表的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李萍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连续在世锦赛、世青赛、全运全、亚运会等一系列国家、国际大赛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我县运动员在全国和国际大赛中金牌零的突破,是我县培养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残疾人运动员欧阳静林也实现了我县残疾人运动员在全国残疾人全运会中金牌零的突破。

  场地设施逐步增加,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了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体育设施得到较快发展。1976年到1988年间先后建成了县体育馆、县游泳池、县田径场三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2006年到2008年,完成农民健身工程8处。近年来,学校体育设施也基本完善。全县各中小学校均有田径场、篮球场、水泥乒乓球台等体育场地设施。截止2007年,全县共建有各类体育场地302个,其中标准场地247个,非标准场地55个。2005年县委、县政府把兴建县体育活动中心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的建设项目有八大项,需用地380.4亩,建设资金1亿元,工程分15年完成。目前出台了体育中心筹建方案,启动第一期工程即桂阳县综合性体育馆新建工程,预计投资4000万元,占地100亩,包括:7000个看台座位的篮球馆、10副以上举重台的举重馆、400平方米的健身房、600平方米的乒乓球馆、300平方米的羽毛球馆。

  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体育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1978年到1988年间,我县体育产业几乎为零;1989年到1997年,体育产业发展初显端倪;1998年到2008年,是我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体育产业逐渐走向正轨并逐渐做大做强。县体育局也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体育产业开发先进集体”和“全省体育彩票发行先进集体”等殊荣。目前,我县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场馆得到进一步开放,广大市民的体育消费不断增加。特别是2000年电脑体育彩票发行以来,全县电脑体育彩票的销售额度不断攀升,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6个网点,增加到目前的23个网点,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拓宽了经费来源渠道。

  F、蓉城文明花盛开

  一、新农村创建强势推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过程中,桂阳县努力践行科学发展,把好切入点和找准着力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搞好创建示范,不断探索创新,助推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走活“三步棋”:一是“整体规划”。根据各村的特点和优势、基础和实力,对全县506个村(居委会)进行分类定位,大体上可分为推介型、扶贫型和治理型三种类型。通过整体规划,使每一个村都明确各自发展的起点、方向和目标,找准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色,积极引导各乡村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实际,搞好分类创建。二是“分类指导”。对新农村建设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落实县联系领导、包村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并签定目标责任状;在工作中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把农民自己的事情办好,确保每个村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三是“抓好示范带动”。选择有条件的乡镇、村进行率先突破,全县39个乡镇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了1个村委或自然村作为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重点抓好黄沙坪镇周台村、荷叶镇高山村2个市级和城效乡子龙村、流峰镇流市居委会、城关东塔社区等38个县级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 和美创建”主题活动扎实有效。桂阳自2004年开展以“和美家庭、和美村庄、和美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和美”创建活动以来,相继推出了以“和睦、和美、和顺、和谐”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多年来,桂阳县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掀起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桂阳精神大讨论”、“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改陋习”、“建设美好家园、维护桂阳形象”、“知荣辱、树新风”等活动热潮,在全县形成了强大的文明创建合力。广大农民竞相参与“美德在农家”、“十佳孝星”、“三和”(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组)文明家园创建、文明农户“六个一”等主题活动,得到了中央、省、市文明委的大力支持和推介。文明农户“六个一”竞赛活动,即每个家庭置好一个书柜、藏书一百本以上、用好一件文体器具、唱好一首歌、护好一棵树、养好一盆花,通过每个家庭辐射到全社会,达到了培养“小细胞”,营造大环境的良好效果,受到中央文明办的肯定和推介。“和美创建百里示范长廊”带动大批乡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言行”、“让座、让路我为先”等主题活动,通过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组织实践、激发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热情,增强学生明礼谦让的意识,培养学生讲礼貌、讲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推动了校园、家庭、社区礼让风尚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被评为2005年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个创新案例之一,受到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表彰。精神文明创建“桂阳模式”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桂阳县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中,切实整合各部门、各单位社会资源和力量,努力扩大参与面,让全社会形成关注未成年人教育、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通过澄清底子,加大网吧的整治力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大力净化荧屏声频、取缔不良广告,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严格控制网吧数量,科学布局文化场所等措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四、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近年来,桂阳县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由县委宣传部成功推介的樟市镇抗冰救灾烈士曹述军,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革命烈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这是继我县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之后的又一位闻名全国的英雄。 2008年,桂阳县复创“湖南省文明县城”成功,流峰镇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县地税局、县委党校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敖泉镇塘湾村、和平镇筱塘村、樟市镇樟市村获市级文明村称号,县总工会等6个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尹堂芳同志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和美”创建经验在2008年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在全国推介。

  五、文明行业创建逐步拓展。通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演讲赛、知识抢答赛,“创文明县城科普知识”电视抢答赛,以及“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的评选等活动,大力推进了构建“诚信桂阳”、营造“文明新风”、推行“科学生活”的进程,妇联开展了“和美家庭”创建活动;交通局开展了“建文明流动窗口,当文明传递使者”活动;卫生局开展“服务人民健康、创诚信和谐卫生”活动;工商局开展“创文明市场、当文明业主”活动;信访局开展了“文明信访接待中心、文明信访接待室”创建活动;法制办评比表彰了“十佳文明执法单位”;旅游局、建设局命名表彰了一批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行业创建实效性、针对性不断增强。(欧阳朝夕 彭广业)

来源:人文桂阳

作者:欧阳朝夕 彭广业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