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奇幻圣水话潮泉

来源:人文桂阳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 2015-10-15 08:14:34
—分享—

  潮泉的奇幻,已享誉三湘四水。古往今来,诸多游客为之赞叹,为之倾伏。

  潮泉在桂阳城西南30公里的荷叶镇谭溪村。沿公路西行二里,见凤山猴岭相峙,层峦叠嶂,怪石嵯峨。偎山侧,石壁削立,悬崖欲坠。悬崖下有一石洞,便是潮泉的出水口。一条小溪从出水口涌出,向山下流淌。但见溪中流水涓涓,雾气蒸蒸,每当朝阳照射,圈圈彩虹,七色斑烂,光芒耀目。

  过小溪,上石山百步,见一片开阔土洞,傍有一滩石丛,石丛中有水潭,形似大堤琴。立石畔俯视,数丈之下,水深兰,平如镜。宽10余米,长20余米,水深莫测。当地百姓曾用二十根绳索系上一个十几斤重的秤砣,抛入潭中,秤砣仍悬在水中。四隅石壁峭峻,花木丛生,垂荫蔽日,幽静僻雅。每当盛夏,青年汉子从岸上跳入潭中,游泳消暑,怡然欢爽。石壁上,有明代崇祯年间游人摩崖石刻“潮泉圣水”四个大字,至今清晰可辩,点缀了潮泉之圣洁。潭畔危石间,砌有石阶四十余级,若岸上小石沿阶滚入水中,铮铮铿铿,如同大堤琴弹出的优美旋律、清脆悦耳。步阶而下,轻轻脚步也引起咚咚回响,似擂鼓,似钟鸣。坐在近水的阶石上,犹如进入装有空调的幽室,冬暖夜凉,舒心惬意。潭中鱼群虾队,或游于水面,或窜入水底,活泼灵泛,自在逍遥。

  泉水日有三潮。因起落时间并非刻定,所以其原因未明。传说古时有头犀牛精,居在潭底。它若出潭,顿时狂风怒吼,瀑雨淋盆,卷起洪浪,冲毁潭外农田庄稼,害得百姓年年歉收。附近有个谭石娃,爹娘早逝,自小流浪江湖。后来在峨媚山拜师学艺,苦修多年,练就一身道法。回到家乡,见犀牛仍然危害百姓,便奋身下潭,同犀牛精搏斗,镇住了犀牛。自此,犀牛精不再出潭,石娃也沉于潭底了。犀牛伏在潭底的涌泉口,每天转辗三次,身子向外翻,便堵住出水口,潭中即涨潮;身子向里转,出水口开放,泉水退落。涨潮时,间有嘣嘣响声,如万马奔腾幽谷,似蛟龙鏖战正酣。在幽静中陡然一响,真有点毛骨悚然。此时,水如汤沸,串串银珠碎玉,从深兰的水底翻涌于水面,搅得涟漪澜漾,鱼虾惶惶,犹如大风吹皱一潭春水。烈日照射,颗颗玉珠化成片片金鳞,前扑后涌,飘向岸边。当你坐在水边石阶上,正在惊异难解时,忽觉脚下冰凉,低头一瞧,涨水已淹至脚边。你急退上石阶,但水势徐徐跟来,似乎在追你寻欢作乐。涨潮一般四五尺高,有时潮高三四丈,向外溢流。退潮时,也有响声,只见镜面动荡一下,水势渐渐沉落。

  石潭与出水口之间,是崎岖岩层,相隔二三十丈。涨潮时,出口滴水不漏;退潮时,出口清流滚滚,烟雾腾腾。若在大旱天,泉涌浊水,三天之内必有大雨;若久雨连绵,泉涌浊水,天即放晴。因此,古人把它誉为“灵泉”。

  岸边,北宋真宗时(998—1022)建有昭德侯庙,即昭王祠,后称潮水庙。庙分上中下三厅,飞檐画栋,涂金绘彩。门口一对石狮,高有丈余,雄姿勃勃。庙内供奉几百尊菩萨,全是青石雕绘,神形百异。庙南紧靠泉边,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又建有“听泉庵”。庵前雕塑的两匹石马,似在脱缰奔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庙前还建一书院,名“听泉轩”。庙前院后,古柏参天,一年四季,苍翠宜人,桃李兰桂,春夏秋冬香盈四野。招引桂、临、兰三县学子在此就学。就在此时,临武曾朝节(谥号文洛)高中探花,后任礼部尚书,他衣锦荣归时,忆记少年时闻有潮泉奇幽幻境,便专程前来赏玩,被潮泉风光迷醉,便题赠“潮水名山”金匾一块。致使书院越办越光大。直至民国年间,改为“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办过“潮泉中学”。

  好个“潮水名山”!虽然千余年风雨沧桑剥蚀菩萨佛像,庙宇琼阁化成断壁残垣,荒烟衰草。但是,这圣洁奇幻的潮泉,仍日夜无私地挤出琼浆玉液,滋润着千百良田。这造化神功的天下奇迹,令人神往,仍招引千万游客争相观赏,激起游人悠情迸发。(彭德馨)

来源:人文桂阳

作者:彭德馨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