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池溪是舂陵江镇内舂陵江的一条小支流,这条小溪很短,全程不过二十几里而已。它的源头,一在槐江村大田源水库,一在蔓池村的一个地下岩洞。小溪流经蔓池村、桥头溪村、樟子林村、十字村、定心村、茶林村、山下村、淡家村、柏家村,在石林圩村汇入舂陵江,它贯穿了原十字乡的整个地盘。小溪虽小,但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是我所见到的舂陵江的支流中水源利用率最高一条小溪。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从大田源水库一直到柏家村,沿小溪两岸水田达9000多亩,形成一条又宽又长的田峒。原十字乡13个行政村就有8个行政村靠这条小溪浇灌农田。小溪两旁泉水密布,村庄林立。这里的村庄有个共同特点,一般村后是山,村前是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小溪从田峒之中穿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大田源水库,见证建国之初大兴水利之功
说到步行蔓池溪,二十年前我在十字乡中学工作的时候就沿蔓池溪步行过无数次了。这条小溪也曾是养育过我多年的小溪,我们学校就在小溪旁,我经常到溪旁的水井里挑水、浣衣。这口井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很滋养人。到了冬天学校不用给学生提供热水,井水就是天然的热水。周末我喜欢从学校沿蔓池溪而下,到茶林村、下山村的小溪陂坝下钓鱼或者抓螃蟹,小半天就有不少的收获。有一次我还带着我的学生,拿起锅碗瓢盆,远足到大田源水库春游、野炊。我教学生们了解大田源水库周边的生态、植被、地理、水文,更有趣的是在水库边水浅的地方捡拾田螺,做了一顿丰盛的水煮田螺。这条小溪也是一条给过我很多快乐的小溪。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全程步行蔓池溪,不为别的,只为重温昨天的快乐,感受一下小溪两岸一田一园庄稼的鲜活、生动,并对蔓池溪作一个全面的了解。2013年5月17日中午一点多,丽日高照,虽说还没到盛夏,但气温已高达三十六度。我乘摩托车来到小溪的源头——大田源水库。计划弃车由此沿溪步行,一直到小溪汇入舂陵江的石林圩村。

大田源水库是一座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为360.6万立方米,可以灌溉8000亩农田,桂阳像这样的小一型水库有27座。大田源水库于1958年动工修建,1961年完工蓄水,1974年又复修加高了水库坝基。

水库建于大田源村,水库修建时,大田源村迁于水库大坝下方。从“大田源”这个地名来看就可知这里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水土肥美的地方。据说原村周围有十三口水井,且每口水井涌水量都很大,水库的水源就基于此。

我访问了大田源村的村民,他们告诉我,当时修建水库的指挥长叫罗佐中。原十字公社所有村子,余田公社、古楼公社、飞仙公社部分村子,每户人家都派了一个劳动力参加水库修建。当时仅靠原始的工具,锄头畚箕,手提肩挑,鸡公车还算是能省点力气的运输工具了,夯实坝基也全靠人工,一个小一型水库修了三年多才完工。

我母亲说,水库修建之时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对地富反右份子批斗得特别厉害。大批地富反右份子被调集到工地上无偿劳动,工地只给他们一碗饭吃。他们白天拼命地劳动,晚上则被无情地批斗,很多还被吊打。我外公也因为是富农而免不了受到残忍的折磨。后来上面来了文件,不准吊打地富反右份子,民兵们就改为刮鼻子。民兵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狠刮地富反右份子的鼻子。民兵的手刮红了,刮肿了;地富反右份子的鼻子则刮扁了,刮平了,甚至刮没了。高强度劳动、无法忍受的饥饿、没完没了的凌侮,三重折磨使本来身强体壮的外公几天就病饿倒在工地上,遣回家后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
人们的血泪与汗水终于换来了水浇四方农田。水库有左中右三个干渠,左干渠经横塘村、双林村、大士村,在陈江村注入黄土溪,并在黄土村汇入舂陵江;右干渠经上塘村、海塘村,注入余田方向的小溪;中干渠在蔓池村注入蔓池溪。
我站在水库大坝顶上,看着水面宽阔的水库,回过头来又远眺大坝下方浩渺的烟田,真的是碧波万顷,美景无边,油然而生一种豪迈之情。在许多地方农田大量抛荒的今天,在这里我居然没看到有抛荒的农田,走完整个田峒无不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小溪两岸水田一般是头季烤烟,二季水稻。烤烟种植一般不需要水库的水,而晚稻插秧和抽穗阶段正是桂阳雨水较少的季节,水库就成了水稻生长的基本保障。大田源村的村民对我说,自从水库放鱼搞养殖后,就很少放水保证农田灌溉了。他们雨季不蓄水,旱季不放水,一切为养殖服务,水库的灌溉功能早就空有其名了。下游各村的村民都如此说,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大田源水库由于库底长年渗水,于2011年由县水利局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维修。水库的维护和日常管理都非常重要,小溪两岸的村民都希望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不要顾此失彼,以失百姓民心。
水闸与陂坝,演绎桂阳水利古今变迁的历史
我下了水库大坝,来到蔓池溪的另一处源头。这个源头是一处地下水,有股不小的水流从岩洞内涌出,这股地下水源源不断,旱涝水流如一,不知从何处而来。蔓池村的村民讲,经常有簸箕大的鱼鳖在岩洞内探头探脑,就是无法抓捕上来。天旱季节,村民用几台大功率抽水机从岩洞内抽水,也从未抽干过。现在正是烤烟生长旺盛的时节,未见水库放水,小溪里却水流盛大。村民说,它的灌溉作用丝毫不比大田源水库差,水库不放水,整个田峒就靠这个水源维系农田的灌溉。
从这处源头起才真正算是蔓池溪了,之前是水库的干渠。其实今天这条小溪的大部分都被改造成水库的干渠了。像所有小溪一样,以前这条小溪也是自然弯曲的。大约在1974年,受农业学大寨的影响,水库左干渠拉直了从横塘村至大士村的天然小溪,中干渠拉直了从蔓池村到茶林村的天然小溪,使这些溪段从此成为水库真正的干渠,这是人工改造利用天然溪河的成果。

当时由于财力有限,小溪两岸只是拉直。改革开放之后,原十字乡大量种植烤烟,为促进烤烟和水稻增收,县政府、农业局、烟草公司于1998年拨专款再次改造原有渠道。把从蔓池村到十字村这段小溪用水泥和青石砌成,每隔一定的距离安一个机械水闸,大大方便了农田灌溉。村民们说,现在闸门一关,就能把水引入水田里,省时又省力。
不过我却有些担忧,灌溉是方便了,生态却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二十年前我在这条小溪里钓鱼,被改造过的溪段是钓不到鱼的,只有到茶林村以下天然的溪流里才能钓得到鱼。
太阳炙烤着我的皮肤,我沿溪流而下,看到两岸的烤烟和庄稼长势喜人,我的心情也说不出的高兴。热得受不了了,就到小溪里洗一下头,水是非常清澈的,我不用担心水脏而不敢洗头,我记得小溪的水即使下大雨也不太浑浊。过了十字村、茶林村,终于来到我曾经钓鱼、抓螃蟹的地方。

在茶林村到下山村之间有几个不知是何朝代遗留下来的陂坝,溪水从高高的陂坝上顷泻而下,形成一个个好看的瀑布,陂坝下面则都有一个被水流冲击而产生的深塘。
这样的陂坝在小溪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首先它是小溪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陂坝上方积水较深,陂坝下方也积水较深,是小溪水生动物聚居的地方,它为小溪水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繁衍场所。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在这样的陂坝上抓到小鱼小蟹。
其次,一个陂坝就像一个永远能够保证有足够水源的山塘水库,它灌溉的农田可比山塘大多了,一般能灌溉近千亩农田。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州田四十万亩,无溉者不过十之二,有陂坝塘泉之溉注,宜无患旱。”而古桂阳州有名的“五眼陂”、“云祥坝”则都能浇灌上万亩水田。可见桂阳人自古就很重视发挥陂坝巨大的水利作用。
再次,它也是附近村庄洗菜、浣衣,孩子们夏天凫水的首选场所。陂坝上的搭石还是方便人们往来于小溪两岸的通道。每个村庄的陂坝都演绎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溪经过村庄的地方必有陂坝。一个有了小溪陂坝的村庄人们生活才能过得富足、甜美、舒畅;一个有了小溪陂坝的村庄才能风生水起,而算得上是风水宝地。对于一个有陂坝的村庄来讲,陂坝的地位是绝对不亚于水井的,我们往往能看到陂坝上,边浣洗边谈笑风生的人们。一个小溪陂坝就是一个村庄的生命枢纽,它能滋润庄稼,也能滋润农人的心田。
小桥流水人家,绘就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
蔓池溪从下山村起两岸怪石嶙峋,未加改造,溪流也忽深忽浅,忽缓忽急,溪岸弯弯曲曲,树木苍翠,我想这里才是水族们逍遥的天堂。有几个民居依水而筑,加上小桥流水,总觉得这样才有江南水乡的味道。

在下山村的村口处,有一座我曾经多次歇过脚的古石拱花桥,虽说花桥并不怎么雄伟,却也不失古朴优雅,它曾是下山村最为美丽的标志。然而我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这座桥,问了村民才知道,花桥早已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现在已被水泥桥所代替,这不能不说是我此行的一个小小遗憾。桂阳花桥是桂阳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桥面上建亭谓之“花桥”,亭内构件雕刻各式花纹,配上对联文字,既方便行人途中遮风避雨,消暑休闲,也给路人以传统文化艺术的享受。明清时期,建筑石拱花桥的风气席卷全县。据明嘉靖《衡州府志》记载:桂阳的桥梁“数以百计”。此后,村村路口河岸,大小石拱花桥风起云涌,四处开花,桂阳成了花桥天下。
这里曾是古代桂阳西乡的重要盐道,多少的盐牯佬在这座桥上歇过脚、纳过凉已无法统计。花桥遗址旁,一个重阳木群聚生在小溪两岸,其中一棵硕大的重阳木估计已陪伴花桥四百多个春秋了,给这里的田园风光平添了许多生气。
小溪到了下山村之后,越到下游田峒越宽,农田更多。淡家村、柏家村一带则烟海一片,满眼碧绿,田野难见尽头。在柏家村离小溪不远处的田峒中央,一座古色古香的风雨亭矗立于烟海之中。风雨亭名曰“傍香亭”,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亭,听到这个好听的名字,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坐在亭中,稻花飘香,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桂阳古代凉亭保存最好的估计就在舂陵江镇了,不下二十个的古凉亭在舂陵江镇还保存完好。
我最后来到石林圩村的一座石板小桥上。整个蔓池溪有好几座这样的小桥,然而这一座显得特别有情趣,小桥很随意地架在那里,然而又显得独具匠心。小溪中间有一块很大的天然石头,刚好做了小桥的桥墩,两头分别架上一块又宽又长的石板。桥面底下落差较大,流水冲击着礁石,激起洁白的浪花;小桥上游则水面如镜,房屋、树木倒映水中,意味无穷。
2014年春,我与《蓉城》杂志编辑团队再次专程探访蔓池溪,竟然在石板桥之下五十余米,小溪汇入舂陵江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座古石拱桥,桥长约十二米,宽约五米。石林圩村的老人讲,这是蔓池溪上的第二座花桥,桥上亭子也于百年前就被洪水冲倒,桥的历史有多久就更没人说得上了,有人考证说这是桂阳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由于此桥不当要道,地处偏远,史料中并无记载。今天我们看到桥的两边,长长的藤萝垂入溪中戏水,就像绿色的瀑布倾入碧水之中,煞是好看,石桥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桥。

蔓池溪像个调皮的小姑娘一样,一路载歌载舞,融入舂陵江时却这样默默无闻,对于自己的渺小甚至有点羞涩。可能她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山塘水库,一条短短的溪流,却世代养育着沿岸的黎民百姓,其功之伟,难以言说。桂阳的母亲河舂陵江,就是由无数条这样难以在地图上找到的无名小溪汇集而成,逐渐壮大,然后浩浩荡荡地奔向湘江的。大海里的每一滴水都来自高山之巅,然而恐怕他们自己都难以说清楚来自何方。
在蔓池溪源头的大田源水库西侧,很快就会崛起一座巨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工业园区。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水污染、生活垃圾等势必造成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桂阳政府、相关部门如何规划、处理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将拭目以待。沿岸的人们都希望在工业园区建成营运以后,蔓池溪还像今天这样洁净无暇。
视界桂阳图文协会荣誉出品 策划/秦巴山
来源:视界桂阳图文协会
作者:秦巴山 张日生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