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蔡伦籍贯考(二)

作者:欧阳厚今 编辑:陈祎 2015-11-26 09:34:19
—分享—

  蔡伦“耒阳人”之说也并非全然是空穴来风。但蔡伦所处的耒阳,绝对不是现在的耒阳。

  《后汉书》肯定蔡伦“桂阳人也”指的是“桂阳郡”,排除了其籍贯是古代桂阳县人即今连州、汝城人的疑点。那么,后来的史籍、文献为什么会出现把蔡伦说成是“郴县人”、“耒阳人”呢?要解答这个问题,一是要理清汉代桂阳郡的郡治所在地;二是要追溯耒阳的历史沿革变迁。

  关于郴县、耒阳的地理区位及沿革建置,在秦代还没有桂阳郡时就已经有舂陵、耒、郴三县的记载了。西汉承秦制,设桂阳郡,其中就有郴、耒二县,只不过耒县变成了耒阳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郴与耒自古就是土地相连、唇齿相依、同等地位的区域。《汉书·地理志》载:“桂阳郡,高帝置,莽曰南平。……有金官。……郴,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南入(湖)[湘]。项羽所立义帝都此。莽曰宣风。临武,溱水东南至浈阳入汇,行七百里。莽曰大武。便,莽曰便屏。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过郡二,行七百八十里,莽曰南平亭……”。依照上文所述,郴中有耒水,南平(蓝山)、耒阳有舂水,对照现在的北湖区保和、鲁塘与桂阳太和、正和地理环境一衣带水、犬牙交错,可见古之郴县与耒阳是相邻相近而不像现在的郴州市与耒阳间隔了“便”(今永兴)。因为区位的关系,桂阳郡的郡治设郴县或耒阳都是比较合理的。所以,在西汉,桂阳郡的治所在郴县,这是毫无可争议的。

  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不一样了。王莽新朝,桂阳郡改称南平郡,耒阳县降为南平亭。郴县改称宣风。郡治也随着郡名的更改而迁到了南平亭即耒阳县地。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东汉建立后,仍旧恢复桂阳郡建置,而郡治却保留了王莽朝的作法。于是,众多的史料文献都认定桂阳郡治在耒阳,南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明万历《衡州府志》、《万历郴州志》、《大清一统志》、《湖南通志》等等,《耒阳县志》就更不用说了。《旧唐书》载:“后汉(桂阳)郡理耒阳,寻还郴,此后汉初治所也。”既然如此,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那么就等同于耒阳县人。依此说,蔡伦是“耒阳人”也就不算是空穴来风了。

  而真正能够佐证蔡伦是“耒阳人”的依据,恐怕要数庾仲雍的《湘州记》。《湘州记》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地记著作,南宋时亡佚。史学界认为,作者庾仲雍为东晋或晋宋之际人,熟悉江汉水道地理,当长期在湖北、湖南地区生活。《湘州记》为殷荟《小说》、郦道元《水经注》多所引用。据《后汉书·蔡伦传》章怀太子注称:“《湘州记》曰:‘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由此可见,早在晋代的史料中,蔡伦的故宅就已标明在“耒阳县北”,蔡伦的籍贯还有什么疑问呢?恐怕没有人不会认为蔡伦不是耒阳人,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许许多多著名的史学家们,在没有到过实地考证的情况下,对这一说法都不会有所怀疑。而我之所以坚决认为,蔡伦是桂阳人而不是耒阳人,那是从耒阳的历史沿革上得出的结论。蔡伦所处的是汉、晋朝代的耒阳县,不是唐代以后的耒阳县。如同连州前的桂阳县和汝城前的桂阳县一样,尽管县名相同但地域却不同了。

  据史料考证,历史上也曾经有两个地方叫耒阳县。为了叙述方便,我在这里姑且把它们称作前耒阳县和后耒阳县。所谓前耒阳县,我的意思是指沿袭秦代的耒县所设的东汉以前的耒阳县。在秦代,桂阳郡还没有设置,这一地理区域只有舂陵、耒、郴三县。这三县各自的地域之广,可想而知。以郴县作比,就包括了后来的宜章、资兴、汝城、桂东。在西汉初,这三个县的幅员涵盖了整个桂阳郡,及后又衍生了零陵郡、湘东郡。由此可以推断,耒县或汉代的耒阳县幅员辽阔,而且区位处在舂陵、郴县中间。耒县的得名缘于上古“神农作耒”的传说,在桂阳郡属县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书·地理志》载:“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过郡二,行七百八十里。”可以想见,舂陵江流域基本都在耒阳的范围内。耒阳县的边界一直连接到酃县,也就是与后来的衡阳毗邻了。王莽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并且郡治于南平亭(耒阳),所看重的也是耒阳的区位优势。

  考据耒阳县的沿革,众多的史料都是这样记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北境置长沙国,南境为桂阳郡,改耒县为耒阳县,隶桂阳郡;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56),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次年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桂阳等郡,耒阳隶属刘备治下的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孙权争荆州,以湘水为界,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耒阳改属孙权属下的桂阳郡;

  三国期,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析耒阳为四县: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宁(今常宁)二县,舂水以东、耒水以西之地置梨阳县。新平、新宁、梨阳三县隶湘东郡,耒阳县隶桂阳郡。前耒阳县与后耒阳县分治自此始。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梨阳县改名利阳县。耒阳与利阳交界,前者隶桂阳郡,后者隶湘东郡;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阳隶桂阳郡,属湘州。梁元帝时(552-554),迁利阳县治于鳌山口(一作鹜山口,今大陂市),隶湘东郡;陈未变;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利阳更名洡阴县(也作耒阴县),县治仍在鳌山口,隶衡山郡(湘东郡改),属荆州;桂阳郡改郴州。

作者:欧阳厚今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