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撕不烂”的故事

作者:王必名口述 彭广业整理 编辑:陈祎 2015-11-26 09:05:18
—分享—

  桂阳鉴塘有一句熟话叫“千把锄头挖,赶不上王三开”,意思就是说,一千把锄头挖地种田,还比不上一个王三开。王三开指的是乾隆年间南乡首富王德配,王德配光田租收入一年就有一万七千多担。王德配由贩盐起家,当时桂阳州的盐都是由连州贩运过来的,德配凭借自己多年的贩盐经验几乎垄断了桂阳的盐运。德配在连州购置了大量的盐铺,由于生意的需要,王德配常住在连州。

  有一天晚上,王德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家的房产田契全被老鼠咬烂了,惊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梦刚醒来,他听到家人来报,远在湖南鉴塘老家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位公子。王德配联想刚才梦里的情景,心里很不高兴,他认为儿子可能是散财星投胎。王德配为破解这个梦,他请了一位算命先生来作法圆梦。先生认为老鼠不偷盐,根据松香驱老鼠的朴素道理,为儿子取名宜松。

  王德配继续忙他的生意,根本没时间管儿子。宜松生下来,家里人把他看成心肝宝贝,特别是德配夫人,更是对他百依百顺。小宜松总爱啼哭,换了多个奶娘都止不住哭。有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奶娘见公子哭了,赶紧快步来抱,慌忙中踩住了裙脚,哗地一声,裙脚被踩撕了,不想撕布声却逗乐了小公子。从此后小公子只要一听到撕布的声音就会笑过不停,人们私下里都叫王德配的公子为“撕不烂”。为了逗这位少爷笑,王德配家里人先是找一些破布来制造撕布的声音。稍大一点, “撕不烂”就要自己亲手撕才过瘾,再后来,“撕不烂”要有人陪着他撕才高兴。没几个月,家里的破布全撕完了。王德配是一个节约的人,尽管儿子哭泣,家里的新布是绝不会让他儿子来撕,但儿子撕布的胃口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儿子,王德配家人就派人到附近村子里去收购破烂衣服让儿子撕。就这样,“撕不烂”的浑名在十里八村传开了。

  “撕不烂”五岁了仍然撕性不改,这可急坏了在外忙生意的王德配,他决定考验儿子是不是败家子,就把几十丘大田并成一丘,把一片宅子全部连成一栋,然后对“撕不烂”说:“田这么大,房子这么宽,看谁还买得起”。话音未落,在一旁的“撕不烂”接话说:“把他划成几十块,不就有人买得起了吗?”王德配一听这话心里凉了半截。令王德配一丝欣慰的是,儿子不是傻子,只是缺乏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王德配认为儿子还没到七岁,现在教育一下儿子还不算晚。

  王德配叫来家里人询问儿子这几年来的“成果”,家里人告诉他,儿子撕布的成果都被收藏在一个仓库里。王德配来到仓库里,只见五间屋子满是撕碎的破布。看到这么多的破布堆积在家里,王德配头都麻了。原来,为满足小少爷的“撕心”,方圆百里的破布全让王家收购殆尽,以致当时有桂阳州内无破布的说法。

  王德配想,与其把偌大的家务留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还不如多为乡梓做点事,造福一方。王德配双管齐下,一方面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儿子。另一方面他接济穷人,修路架桥热心公益,还发起了积谷互助会。

  王德配先是将生意交给族上的一位兄弟管理,自己决定回家种棉花。他带上儿子,每天起早贪黑,甚至吃喝都在地里。王德配亲自翻土、抽垄、播种、补苗、施肥,捕虫,每一个细节都要叫上“撕不烂”,目的就是让儿子一方面了解棉花的生长过程,另一方面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棉花成熟后,王德配又叫上儿子,把棉花摘回家,晒了棉花,压了棉籽,把棉纺成线,再把线织成布,最后把布裁成衣,就这样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由地里种的棉花到裁成衣, “撕不烂”目睹了全过程。“撕不烂”看到原来白净的父亲变成了黑大汉,曾经细皮嫩肉的双手布满老茧,他自己也体会到劳作的辛苦。

  王德配看到儿子心有所悟,就把儿子领到堆满破布的仓库里。看到自己多年来的“杰作”,“撕不烂”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王德配看到儿子稚嫩的脸上透着成熟的睿智,连忙扶起儿子,心里会心一笑。王德配心中明白,自己两年的心血没白费。尽管两年来经济上损失了,但如果孩子没教育好,再大的家产也会挥霍一空。儿子的转变,这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几年后,王德配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二十七岁,“撕不烂”和寡母一道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撕不烂”将积压在仓库里的烂棉布清理出来,再把它弹成棉絮,然后做成棉被。恰好那一年冬天,出现历史最冷冰点,“撕不烂”的这批棉被使衣不蔽体的灾民免受冻死。“撕不烂”棉被成了湘粤边的一个大品牌。

作者:王必名口述 彭广业整理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