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淹没在舂陵江下的古桂阳次中心舍人渡

作者:张日生 编辑:陈祎 2016-04-05 15:10:24
—分享—

  今日舍人渡以一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方式出现

  对于一个出生在漕运世家的人来说,我对渡口码头有一种特别的亲切和敬畏之情。2014年8月23日我随视界桂阳摄影团队来到向往已久的舍人渡。抵达舍人渡之前,我们在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因为樟市镇的李鲁镇长获悉我们要考察舍人渡,他建议我们舍近求远从他管辖的地盘经过。如果我们直接从县城拱极广场方向前往舍人渡,大约半个多小时就够了。樟市那边的路其实很好走,就是分叉太多,我们一路开车一路迷路,最后还是在李镇长的电话遥控下抵达了目的地。

  然而大名鼎鼎的舍人渡却以一种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方式出现了,在这里我们只看到两户人家,而且他们还是不久前从耒阳搬迁回来的移民户。原来,1969年欧阳海水库修建时,舍人渡地区九个村庄的1900余口人移民外迁到耒阳等地。起初,舍人渡这个渡口还在,但村子拆毁了。待水库蓄水后,村庄和码头完全淹没在舂陵江的波涛之下,一点痕迹都无存。

  在舍人渡的新渡口,我们看到了水面宽阔、风光秀美的欧阳海库区风光。同时,也偶遇了一位名叫侯全义的六旬老人。他的经历原本可以写成一本书,只是篇幅所限,我们只能这样描述:侯全义,桂郡樟市人也,年六十有二!国朝二十一年(1969)离舍渡往耒阳,居七年复返舍渡,守望故里未离……某日独行江岸,望舂水浩荡,心生凄怆,乃掩面泣曰:父母亡矣,其居没之水,不复见。惟愿桂郡设市,舍市兴旺……

  水陆所聚,成就昨日辉煌

  舍人渡的位置十分独特,以舂陵江来讲,它正好处在中心位置;从桂阳本土的角度来看,它也处在中心位置,而且它是舂陵江最靠近桂阳县城的地方。舂陵江把桂阳本土自然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在以漕运为主的时代,舍人渡作为桂阳水陆转运中心的作用就特别大。所以自古它就是除桂阳城之外的另一个中心,舍人渡周围丰富的文化遗存也佐证了这一点。

  在舍人渡对岸仁义镇三都村千家坪,2011年省文物部门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发现了许多红白陶器、石器、骨器,鉴定为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专家认为,这个有着典型聚落特征的遗址,出土文物带有强烈的洞庭湖文化、怀化高庙文化印记,提供了长江中游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证据。舍人渡一带应该是桂阳最早有人类聚居的地方。

  在舍人渡下游不远处舂陵江岸边的瓦窑村,这又是一个被舂陵江淹没的村庄。它是古时候桂阳最大的陶窑,今尚存窿窑十余座。据史料记载,这个古窑始烧于五代,鼎盛于宋代。从这里出土的器物种类繁多,时代跨度大。根据其烧制工艺、器物的形制、釉彩、胚胎等方面来判断这些器物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州北瓦窑平原敞旷,旧有仓基,今建常平仓,地势形便。”瓦窑村是除桂阳城外仅有的一处常平仓,这些都说明这里是古代桂阳一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如今我们只能在枯水季节才能看到滩涂上堆积如山的瓦砾。

  在舍人渡东边不远处还有一个与古桂阳五云观齐名的道观,名曰东湖观,曾经也是香火旺盛。解放后改作了樟市乡中心完小。

  据说舍人渡很早就形成了村落。我们可以想象,秦汉就已开采的大凑山矿,冶炼后的物资可能是通过舍人渡运出桂阳的(一说是通过西水河,编者注)。进入桂阳的官员商旅与物资也是通过舍人渡运进来的。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舍人渡,水陆转运所聚也。”不像桂阳聚族而居的村落一样,一个村往往就是一个姓氏,而舍人渡号称百家姓,它聚集了许多地方的人氏。

  “舍人渡”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南宋时舍人渡已是一个有较大吞吐量的水陆转运码头,只是当时的码头是天然的泥巴码头,商旅转运极不方便。南宋淳熙年间,桂阳知军陈傅良组织人力物力,在此处修建了“通津码头”。自此,舟楫停靠有了固定的处所,货物流通快捷,官吏、商贾来往便利。舍人渡迅速成为“女担男负,日有数千行李,水陆于此分途”,“天天赶闹子,夜夜唱小曲”的圩市。后来,陈傅良升调京师,官居中书舍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便把此处称作“舍人渡”。

  侯全义老人向我们讲述起古老的舍人渡。他是用一首记不全了的当地民歌来引起我们的兴趣的:“马走千里赶不到舍人渡,唱戏的没路,还是要走到舍人渡,牛肉炒豆腐……”。这首民歌似乎在述说舍人渡往日的辉煌。侯全义老人说舍人渡有两个戏台、三个码头。码头宽宽的,码头上每块石阶条石都有六尺多长。听祖辈们讲,码头上每天都停靠着上百只帆船。船挤着船,船家要想打点水上来做饭都很困难。舍人渡不愧是桂阳最大的码头。

  关于长途运输的帆船,我想求证一件事,我问老人,古时候舍人渡有这种帆船吗?老人回答没有,在舍人渡码头上停靠的都是嘉禾船。这个答案与史料记载是不一致的。《唐史刘晏传》记载了唐德宗时宰相刘晏的话:“江淮、潇湘、洞庭、衡阳、桂阳漕船,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从这一史料看,唐朝时桂阳(桂阳旅郴文化学者尹友波认为此桂阳应该是郴州,编者注)就有漕船了,来自桂阳的粮食居然与江淮、洞庭齐名。当然那时嘉禾本就是桂阳的一部分。

  事实上桂阳一直是有漕船的。桂阳境内舂陵江上游有被当地人称之为“四处码头”的黄土、飞仙、柏家、何家渡。被贯之以“码头”是因为它们除了具有渡口的功能外,还拥有跑长途的货运帆船。笔者就是四处码头之一的黄土人,我的先祖自古以来世代就以漕运为业。我的父亲告诉我,黄土村帆船最多的时候达到百来只。这样我们不难理解古时衡阳城南湘江边上,为什么会有一个被称为“桂阳码头”的地方了。

  唐宋江南矿冶铸币中心大凑山成就了舍人渡作为桂阳水陆转运中心的地位。舍市村的侯支书告诉我,他的先祖曾经是舍人渡看护铜币库房的小吏。库房里堆积如山的铜钱成批成批地运往全国各地。

  舍人渡也是古时湘南地区最大的盐运中转站,每年通过舍人渡转运出去的盐达三万余担。吴三桂叛清前湖南食淮盐,吴三桂叛清后湖南改食粤盐。食淮盐,桂阳南部、临武、嘉禾、蓝山的食盐要从舍人渡转运,食粤盐,湖南大半地区的食盐要从舍人渡转运。笔者先祖的漕船很多时候就是被往来于舍人渡的商旅租用的。我依稀还记得先祖流传下来的船歌:

  观音滩、观音阁,上石窠、下石窠;

  中庙、塘里鲤鱼多,箭石、脑崖快如梭。

  欧家滩、点灯窝,书房脚下打个转;

  等下大滩笑呵呵,不要笑,不要呵,门口还有两个乱石窠。

  黄泥滩、樟木滩、牛角湾,到了白沙吃平安。

  白沙开船阳加洲,衡头、烟田到烟洲

  ……

  这个古船歌记录的是一个一个的地名,每十五里一个地名,一直唱到武昌。不信上面的许多地名今天都还能从百度地图上找到。在没有地图的年代,船家就是用这种民歌的方式来识记自己漫漫征途中所要经过的地方的。

  舍人渡的作用桂阳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取代,以至舍人渡商旅云集,汇聚四方宾客,全村以开伙铺、饭馆为主来谋生,商客多时,舍人渡住不下,不远处的麦子坪也会住得满满的。食淮盐时,舍人渡被称之为“小南京”,食粤盐时舍人渡又被改称为“小广东”。

  桑田沧海,正待凤凰涅磐

  舍人渡在被淹没前就开始衰落了,舍人渡的衰落是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的。

  舍人渡第一次受到冲击是七拱桥的修建。在舍人渡上游不远处的斗下渡,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桂阳知州罗大奎召来工匠数百人,开始修建永济桥,1586年10月建成。永济桥的建成,部分往常宁、衡阳方向的商旅不再依赖水上交通。当然这次冲击对舍人渡没有根本的影响,湖南改食粤盐后,食盐的转运更加依赖于舂陵江的漕运,所以康熙以后,桂阳成为盐课大州,舍人渡比往日更加繁忙了。

  到民国初年,湖南还无法摆脱对漕运的依赖。桂阳相关史料记载1932年舍人渡年货运量:土靛5万担、食盐3万担、矿石2万担、烟草1万担,布匹、药材、南杂、百货、瓷器、苎麻、食品等1 万担。民国18年(1929年),省府采取以“赈”款招集灾民修筑郴州至桂阳,桂阳至舍人渡两条公路。桂阳至舍人渡的公路一修成,舍人渡作为水陆转运中心的作用会更加明显。然而事情却出乎人的意料,1936年郴州至桂阳的公路通车,桂阳至舍人渡的公路修建却停摆了。

  为什么会停摆?因为1936年粤汉铁路、衡宜(衡阳至宜章)公路、郴桂公路相继通车。发达的陆路交通使水上交通顿时失去了作用。人们觉得,再从桂阳到舍人渡去修一条公路得不偿失。这是舍人渡受到的第二次冲击,这次冲击使舍人渡从一个十分热闹的渡口加圩市成了一个普通的村落,舍人渡人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

  第三次冲击使舍人渡彻底消失。1970年欧阳海大坝建成蓄水,桂阳通往湘江的水上交通被生生的阻断,桂阳航运公司的船队只能跑到桂阳境外的湘江上作业谋生。为了修建欧阳海水库,我县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21843人外迁或者上靠,他们有的因此背井离乡,离开了美丽的舂陵江。舍人渡村不见了,舍市作为行政村还存在,但今天的舍市是由麦子坪、东观湖等自然村组成,并不包含舍人渡村。

  侯全义等两户人家从耒阳回来后,在未被水淹的地方建起了房子,开垦了稻田和菜园,还重新上了桂阳的户口,他们又组成了一个新的舍人渡村。这个小小的舍人渡是为像我一样特意前来寻访的人准备的么?站在碧波万倾的高峡平湖岸边,一艘渔船轻轻划过,似乎为我作了一个圆满的回答。

  衡山开船到石湾,三樟圩、油麻田;

  王拾、挽洲、朱亭过,株洲上湾对下湾。

  转一个弯,猴子石,到湘潭。

  湘潭开船文昌过,腰子岩岩打酒喝

  ……

  这首亲切的船歌在我耳边渐行渐远,渔船上响起了悦耳的渔歌:“一声浪拍一声鱼跃,星光璀璨一双一对会银河……”。昨日桑田,今变沧海。随着湿地公园在舂陵江安家落户,这里将成为桂阳人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我们期待着舍人渡新的涅磐。

作者:张日生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