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族博物馆

作者:江志强 编辑:陈祎 2016-06-17 16:08:24
—分享—

  那年,我们村实行城镇化改造,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间间年代久远的土坯房、四合院、小胡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了。

  住进高楼里的我们,满脑子全是“辞旧迎新”,一下子过起了“现代化”的日子。然而,爷爷却没有多高的兴致。相反,老人家的脸上时常挂着担忧。尤其是在搬迁之前,他忙前跑后,转移“财产”,将一件件年份已久的农具、日常用品精心搜集,存入了不足20平米的地下室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搬进楼房后的新鲜感渐渐消失。很多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远去的村庄,想起那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间岁月。爷爷听完我的感慨,长长叹息一声,不多说什么,而是将我领进了地下室。

  一进地下室,我愣住了,一件件曾经用过的农具、家具被爷爷擦拭得一尘不染,修复得完好无缺,在这并不宽敞的地下室里散发着浓烈的古老气息。在左边的墙壁上,挂着双腿耧、篓驮、韭镰、鱼镰、马灯等等;屋子的中间摆放着一张黝黑发亮的八仙桌,桌上摆有铁茶壶、老川碗、盐罐、油罐、酱罐;桌子两边,有两张灰黑色的太师椅。另一面墙壁上,则是一架长长的旧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大多是解放之前购置的书籍,约有数百册,有《啼笑姻缘》、《西游记》、《水浒传》、《大八义》、《三侠五义》等等。

  更让我惊讶的是,爷爷在每一件物品上都贴了标签,不但标明了名称,还标明了与物品有关的人事。比如那个灰黑色的太师椅,椅背上标注着制作时间为1946年九月初九,制作地点是南曼沱老槐树下,制作者是村里的头号木匠陈瘸子。爷爷告诉我,当时年景不好,陈瘸子会木工活,年年月月寄居在乡人家中做工,不要工钱,只图有口饭吃,后来,陈瘸子将一手木匠手艺统统传给了爷爷。

  摘下那只马灯,爷爷将之放到了八仙桌上,继续讲故事:“这只马灯,现在还能用呢。当初,我和你三爷晚上看书识字,用的就是这只马灯。后来,你父亲、二叔和几个姑姑上学,也用这只马灯,他们就是在这张八仙桌上写字、算数、考大学……”

  颤颤悠悠地伸出手来,我虔诚地抚摸着每一件农具,像是触摸着一段远去的岁月。站在那个古朴的书架前,凝视着那一本本厚厚薄薄的旧书,他们像是一个个满身地气的智者,静静地看着我,虽无语,却很亲切。

  情不自禁之中,我想起了这个存续了几百年的家庭,世代耕读,善良温婉,人勤春早,书香浓浓,地气浓浓,活出了精气神。如今,在新的时代里,这份充满乡土气息的情蕴该如何存续?

  或许,不仅是我,千千万万走向城镇化的农村家庭,在奔小康的征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思考罢?只是,有多少人像爷爷那样,将那一件件烙刻着至真情怀的老物件悉心珍藏呢?

  这间小小的地下室里,珍藏着一部浓缩的家族史,是名副其实的“家族博物馆”,承载着诉不尽道不完的乡愁,还有那纯朴厚重的家风……

作者:江志强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