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刘支书的想法
●本报记者廖建华叶龙斌谭志文
桂阳县黄沙坪镇周台村是当地有名的富裕村,有3个小组、总人口612人,去年村里实现人均GDP81.7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
冬日暖阳时,记者来到了周台村——当整个矿业遭遇 “寒冬”之际,这个村的经济并未像全国其他资源型村庄一样迅速衰落。村工业园区厂房林立,临近年底,各生产企业正按单加班加点赶任务;村部周围各色酒店、宾馆生意火爆……
村支书刘铁军向我们细细地解读了这些年周台村的发展路径。
靠山吃山,自古是老百姓的生存法则。周台村产矿,尤以铅、锌丰富,矿山的开采一度给周台村带来了巨大实惠,但并未让百姓真正致富,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矿源的枯竭,依懒矿山的好日子无法持续。
正在刘铁军困惑无助的时候,镇里的领导找到了他。镇里要建工业园,要把地下经济转为地上经济。
于是,周台村划了一块100亩的地给镇里用于建工业园,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富达石墨、桂达电子二期等都落户该村,总投资超过亿元。2008年,村里又集资入股申湘尾矿综合利用公司,还通过租赁等路子,每年为村里创造近3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仅房屋出租这一项,每年可为出租户户平增加收入近5000余元。目前,周台村162户村民中,从事运输业40户,从事农产品加工业12户,餐饮业11户。今年1月至5月,工业园共实现产值2.5亿,税收3000余万元,带动2000多人就业。
有经济实力、有工作岗位,周台村矛盾纠纷少了,公益事业上去了。周台村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村里3条环组公路和1条主干道,启动占地60亩的雄鹰文化广场和40亩的小康示范村建设。
今年,31岁的刘铁军,连任周台村村党支部书记,按理说,作为这样一个村的支书,日子好过得很。
不过,刘支书又有了新的困惑。
“村民富,集体穷,这是周台村最大难题。”刘铁军说。
“几个组集体收入不错,但是他们把钱都分了,”刘铁军很担忧,“有多少钱就发给村民多少钱,现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旦哪一天没钱发了,或者是发得越来越少,肯定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现在的周台村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波收益期,而承接来的产业,毕竟难以改变其 “候鸟”式的本性,周台村若不能抓住机遇,建立具有造血功能的经济支柱,一旦 “候鸟”飞走,将有可能错失发展良机。
刘铁军意识到,周台村最终还得要有自己的产业,并且要尽快融入城市发展之中。
刘铁军说,他正在谋划建立村集体控股的企业,趁现在有资金、有政策、有土地,借助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村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好的经济基础,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 “郴州工业第一村”。不过,要走的路还很长,比如人才、技术等等,需要一步步解决。
不发展是问题,发展起来会遇到新问题,但正视了,就会有办法。我们相信周台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廖建华 叶龙斌 谭志文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