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二等奖】寻谒芙蓉山

作者:张日生 编辑:陈祎 2013-08-08 16:05:14
—分享—

  还是在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被诗句凝炼的诗笔和深遂的意境所震撼。老师说桂阳城就有一座芙蓉山,从那时起我就有探访芙蓉山,去找寻诗人刘长卿的足迹的念头。

  芙蓉,在桂阳能经常见到的一种花,欧阳海大道、迎宾路尤其的多。每到秋季,满城花开,从早到晚,由白转粉,由粉转红,一日三变,称“三醉芙蓉”。芙蓉花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作用,虽然常见,却是迷人。桂阳人自古就喜植芙蓉,桂阳城在芙蓉花的衬托下就成了一座梦幻之城,这是桂阳称为蓉城的原因之一。又说桂阳古称“蓉城”,得名于城西芙蓉峰。古人说“州城西南有芙蓉峰,石笋翠微,秀戴灵土,上峰丹青鲜润,卷烟欲吐,如菡萏之蕊。”我想不光是石笋如菡萏的原因,也一定是山上有满山的芙蓉吧。

  有人说现在的宝山就是芙蓉山。根据清朝王闿运《桂阳直隶州志》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准确。州志说:“桂城鹿峰峙其东,芙蓉、大凑障其西。”古人是把芙蓉山和大凑山分开命名的。从州志城乡图标注的地名看,靠北的山峰是大凑山,靠南的山峰是芙蓉山。

  桂阳是一座由采矿、治铸而兴起的城市,是古代中国的铸币重镇。芙蓉山紧靠大凑山和桂阳城,它承载了桂阳厚重的文化历史。芙蓉山的传说几乎无法说完,古迹也多得难以稽考。赵云屯兵处、万军泉的传说、蔡侯祠、宝王祠、护英祠、奎星楼、石林书院、职方岩、报恩寺等等,这才是桂阳称为蓉城的真正原因。

  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徒步来到宝山一带。站在蒙泉路上,看到神圣的芙蓉山已经残破无形。各种建筑不断逼近、侵蚀、占领着芙蓉山,道路和建筑已把芙蓉山砍了大半多。我顿时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不知众多的古迹还能不能找出一两个。

  我拐进山脚下的蒙泉,看到清澈的泉水,默读蒙泉亭联:“此来柱笏看山,孤负平生能著屐,为客飞符调水,偷闲试院且煎茶”。清朝督学使者张预因爱芙蓉山水之美欣然题写此联,然而现在芙蓉山还有东西让人流连么?恐怕要辜负每一位到芙蓉山找寻文化慰藉的人了。蒙泉亭内,赵侯祠遗留的庙碑静默于墙脚。千百年来,环蒙泉亭台楼阁、寺庙殿堂比比皆是,然而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今天除此亭之外,芙蓉山上的一切古建筑都烟消云散了。“蓉山苍苍,桂水泱泱,将军之绩,山高水长”,现在山已削夷,惟有蒙泉水不扬波,长流万载。

  “蒙”为六十四卦之一,由坎上艮下之卦组成,指水在山上;又说“蒙”意即蒙恩载德、启蒙。我在想,桂阳能不能秉承蒙卦的精神,传承辉煌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找到一条适合桂阳更新、更快地发展的道路呢?让尊崇文明,传承文明像蒙泉之水一样永不枯竭。现在宝山依托千年矿井,开发全国首个工矿旅游,展现矿冶铸币文化,走的不就是这样的路吗?我想在开发宝岭公园之际,芙蓉山也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规划与建设。

  我又来到子龙公园世家旁边,这里就是“石笋如菡萏”的职方岩所在地。州志记载,职方岩有石如悬鼓,击之作钟声,为宋黄照邻读书处。黄照邻知平阳县令,迁循州知州,政绩卓著、为政公廉而诏为职方郎中,岩洞因此得名。洞内石壁上历朝题刻的诗文很多。职方岩旁曾有一座石林书院,它是桂阳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始建于东汉。卫飒迁任桂阳太守,“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教化桂民,邦俗从化。可以这样说,东汉官办学校的开办是桂阳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开始,使桂阳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变化,“南蛮之地”与中原文化的差距大大缩小。石林书院是为大凑山金官子弟,及大凑山工矿治铸业主子弟而开办的一所贵族学校,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桂阳名人很多,有蔡伦、胡腾、谷俭、骆仲舒、黄照邻等,后人认为桂阳文学光耀,多出自石林。

  我仔细观察着每块石头,企图找到职方岩或者石林书院的一丁点痕迹,但什么都没发现。此处石头大多成了附近建筑的基脚或者石灰。解放后,宝山采石场从未停止过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石灰窑一个紧挨着一个,日夜冒烟。从此芙蓉山上就很少看到石头了,只有紧靠宝山医院的山坡还有“石笋翠微,秀戴灵土”的景致。桂阳八景之首的“石林怀古”就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不忍瞻观。这时,不远处桂阳九中传出琅琅书声,我似乎又看到了桂阳之文学光耀。

  大凑犹在,芙蓉未远,桂阳仍然是我们美丽的蓉城。走在宝岭公园新修的登山公路上,一路看到“樱花园”“桂花园”“玉兰园”……的碑石,虽然未见花儿开放,但我期盼着又一个芙蓉香透蓉城的秋天。

作者:张日生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