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代桂阳循吏文化(一):倡行教化倾力民生

作者:吴天亮 编辑:陈祎 2015-05-18 08:48:48
—分享—

  循吏即奉公守法的官吏, 也就是“清官”、“良吏”,多指正史中记述的那些为民作主、清正廉洁、百姓拥戴的州县级地方官。古代桂阳因“八宝之地”的资源禀赋和“楚粤襟要”的独特区位,备受历代朝廷重视,因此被选派到此任职的官员多为能官贤吏。在他们的教化治理下,远离中原皇权中心、居于边郡“荆蛮”之域的桂阳,却创造了足以支撑“楚南名区”荣耀的辉煌文化。同时,桂阳人重情义、懂感恩,对造福桂阳的历代地方官铭记于心、拥戴于行,因而桂阳历史上也演绎了无数爱民拥官的感人故事,非常值得今人去咀嚼体会。

  《后汉书·循吏传》开篇即记两位桂阳太守:卫飒任桂阳太守10年,兴学校教育,设婚姻礼仪,理恤民事,杜绝奸吏,并凿山通道五百余里,便通岭南,并列亭传、置邮驿,方便吏治民事之往来,使桂阳役省劳息、邦俗从化、政通人和;继任者茨茺,教民种植桑麻,劝令养蚕织鞋,民得其利。东汉其他桂阳循吏还有:许荆任桂阳太守12年,教化百姓、淳风化俗、以德服人,桂阳人为其立庙树碑;栾巴任桂阳太守7年,特别注重吏治,对所有官吏进行学习培训,设奖激励,并按程序考试考核,随能力大小升官授职,因而“政事明察”;太守刘梁“班序以正,以仁为首,以义为先”;太守周憬开九泷十八滩,使商旅珍货流通,碑记《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勋之纪铭》流传千古。东汉桂阳在这么多贤能官员的治理下,成为当时湖南地区教育文化最为发达之地。《后汉书》列传中所载士人湖南仅4人,其中桂阳籍的有3人,私家教授生徒湖南仅有桂阳1人,东汉出书湖南仅有2种,其中就有桂阳子部1种。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威肃百官、义立师门的血性先贤胡腾,被称为“当世名儒”的太学生刘常,便是东汉桂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最早的湖湘本籍名人。

  南宋初,张运知桂阳监,上任五个月时间就使境内称治,他与部使者奏升桂阳监为军,大兴教育事业,并在学堂祠祀汉以来守令有功德于桂阳的卫飒、唐羌等7人,刻《颜氏家训》、《四时纂要》等书散发民间,使民众修德务本。南宋知军陈傅良政绩卓著,他引入温州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桂阳落后的生产状况,又上书皇上,减免桂阳军赋税,还在离桂阳城最近的舂陵江边修建“通津码头”,他后来调任中书舍人,桂阳人民为纪念他而改称“舍人渡”。

  明代桂阳知州韩嘉会抑强扶弱,遇饥荒时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施粥。继任者林垠儒雅胜过嘉会,桂阳百姓为其立“去思碑”。知州戴录建鹿峰书院,讲程朱理学,并自撰州志11篇。蒋学成在戴录书院外别立社学,提倡教育从童蒙抓起。罗大奎审理诉讼案件不用刑逼供,提倡“有罪自赎”,规劝双方礼让,省下诉讼钱财多做架桥修路的善事,七拱桥即为其所建,他还捐俸置学田。万历年间桂阳知州郭槃不巴结上司却亲民爱民,民吏悦服,政治大修,常亲自讲授经书、考核士子学业,并修州志11卷。

  清代初期的5位桂阳知州都有善政,使遭李自成部将郝摇旗洗劫后的桂阳城逐渐恢复生机,州人立“五贤侯去思碑”。康熙时,贤能官员接踵而来,吏治清明达到极盛,15位桂阳知州里面有13人政绩突出,尤其是袁继善彻查盐弊,使桂阳官民少受盐课之苦;董之辅招民归城,借贷兴业,使因吴三桂之乱而“州民逃亡、城市空虚”的桂阳很快就恢复了繁荣景象;伍士琪任桂阳知州8年,以廉正自励,大修州城、平整道路、迁整学宫,使州城焕然一新,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伦理道德和奉公守法教育讲座,又力主州人自运粤盐,改运道、招土商,桂阳州百余年赖其利。当他从户部浙江司员外郎任上告老还乡特意绕道经过桂阳时,桂阳父老到百里外迎接谒见,一路上百姓馈赠的礼物接连不断,州中童生学子都为能见到伍公而兴奋。雍正时知州张明叙,再三上请在桂阳分建考棚,免却生童到衡州应试的跋涉之苦,州人于试棚侧设祠祭祀之。

作者:吴天亮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