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武汉会战率部防守九江
陈暄字元明,谱名陈诗亮,桂阳县泗州寨小洑头村竹坊人,系鲁、浙巡抚陈士杰后裔。陈暄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阴历6月初9日,少年时就读龙潭书院,后入长沙读书。1926年陈暄和桂阳的尹职夫、唐俊明、欧阳钟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后因病延后。1926年3月,黄埔军校第四期中未能升学的入伍生编为第五期第一团工兵科学习。湖南省档案馆藏黄埔同学录显示陈暄与中共领导人宋时轮、陶铸、赵尚志、许光达等是同学。
军校毕业后陈暄参加北伐,其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68军119师,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等多场恶战,屡屡挫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陈暄累功擢至少将第一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湖口失守后,九江门户大开。九江地扼鄂赣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守住九江,即可限制日军沿江西进攻,确保武汉安全。如九江失守,则日军西可径取武汉。在该战役中,第119师负责防守宿松、黄梅,而当面之敌日军冈村宁次的第11军第6师团则由潜山向太湖、宿松、黄梅进攻。1938年7月25日14时,日军在九江西北的小池口登陆,守军预备第9师及第119师虽竭力抗击,终以火力、兵力处于劣势,难以支持。8月2日,119师693团撤出宿松,8月4日,驻守黄梅的119师主力撤至广济。而日军也由于伤亡过大,且为水所阻,在该方向上暂停了攻击。
日军第6师团于8月4日占领黄梅后,第4兵团总司令李品仙对该地区的部队调整了部署:以第68军、第48军所防守的黄梅西北井边、大金铺、团山河、破山口、大河口、苦竹口、渡河桥一线阵地为守势地区;以第31军、第7军、第10军及第67军一部控制于隧口坝;马王庙、太湖河及太湖、潜山西北山地为攻势地区,随时准备向日军侧背反击,切断其潜(山)太(湖)怀(安)安(庆)间后方交通线。
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8月22日接到有关“华中派遣军”进攻武汉的命令后,于23日按照其制订的行动方案向第6师团下命令。
日军第6师团在守军各部队连续的正面阻击和侧方反击下,经过连日苦战,方占领了距黄梅仅30多公里的广济。日军死伤甚众,已无力继续进攻,因而构筑工事,转为守势,在广济以西界岭南北高地与中国军队对峙,等待补充。
9月7日,白崇禧命令部队对当面日军实施全面反击,各军不断向日军阵地攻击。第26军一部曾袭击广济城,但日军在航空兵、炮兵猛烈火力支援下,依托阵地实施防御,并曾施放大量窒息性毒气,所以没有进展。
防守广济地区的中国军队,从番号上看虽然兵力甚多(有四五个军人但由于装备、训练都远不如日军,而且部队因伤、病减员过多,实际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所以虽奋勇力战,仅能将日军遏止于广济地区,未能将其击退而确保广济。从李品仙9月2日至7日的战报中可知部队的大致情况。该战报说:“……各阵地失而复得,反复攻击者数次,在我军炮火因敌空军之轰炸及射程之短近,不能制压敌炮,加以工事不良,以至(致)我军伤亡惨重。截至本日,84军损失已达二分之一以上,176师伤亡亦占二分之一。附近刘军团之119师及31旅,据刘军团长报告,现每团仅剩二三百名,合共不过千余人。查该部原来人员不足额,兼之疟疾流行,病兵已占三分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彭广业
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