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村,热爱这份故土。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愿做春泥的乡村教师。”
——题记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曾在自己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很多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守望者”,他们坚守在偏远乡村,从青丝到白发,把青春岁月献给了乡村孩子。现年52岁的桂阳县洋市镇东成中心学校车江小学教学点的邓毕平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邓毕平,1970年5月出生,1989年7月郴州师范毕业后,他一直辗转于东成中心学校的乡村校园,这一干就是三十三年。三十多年来,他以满腔的热情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点燃孩子们的梦想,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他先后十余次被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嘉奖”等荣誉称号。
教育就是他的生命
红日东升,云蒸霞蔚。初春的早晨,他正带着学生们早读,一阵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山村的上空。
“我要把希望的种子种进每个学生心里,静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989年,邓毕平老师从郴州师范毕业,那年他19岁。出生在农村的他,见证了农村孩子的求学路。因为懂得,更加坚定,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到了家乡,在东成中学任教。
砖瓦房、大通铺、24人的宿舍、火炉子……学校里一切还是自己念书的模样。31班,30余名学生,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这个他教书生涯的第一个班级,环顾讲台下的一张张脸庞,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里面有自己曾经的影子。此刻,邓毕平老师笃定信念:守护乡村的孩子们!
九十年代初,农村教学点师资紧缺,他响应学区的号召,自愿到村教学点任教,从此辗转于春养村、庙下村、东成村、车江村等教学点任教。
1991年,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来到春养村小学。当时村里师资较为匮乏,实行“包班制”,一个人担任数个科目的教学。那时候,邓毕平老师除了担任2个班级的数学、美术教学,同时担任村小校长,管理着学校大大小小的烦琐事宜……一天24小时,他就像一个陀螺旋转在学校里的各个角落。在这里,邓毕平老师脚踏实地,初心不改,一丝不苟,扎实教学,围绕怎样让山区农村孩子变得乐观自信、阳光向上、成绩优异,他采取多种形式,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凭着特有的执着和坚韧,为这群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照亮山村孩子们斑斓的梦想。
1994年9月,邓毕平老师调至庙下村小学任校长,面对学校基础建设差,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他千方百计筹资20余万元,硬化路面300多平方米,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给教师购置了床、办公桌椅等,让教师安心工作,舒心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多次要求学区领导为学校配齐配足电教器材、教学仪器,建设图书室,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1997年9月,邓毕平老师调入东成村小学任校长,当时正是湖南省“普图”“普室”“普九”“两项督导评估”合格验收的关键时期。面对学校校舍基础差的状况,作为校长的他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对照指标,统筹安排,多方筹取资金,同时个人慷慨解囊,带头捐款200元,联系相关部门和爱心家长为创建工作捐资捐物,连寒暑假都很少休假。特别是在迎验期间,邓毕平老师更是率先垂范,研究方案、靠前指导,节假日加班加点,使学校一举通过了各项合格验收工作。
长年累月的工作,邓毕平老师身体累垮了,2015年5月,他因脑膜瘤开颅手术住院了....出院以后,没向学校请半天假,他完全不顾身体不适,立即投入教学中。2017年9月,邓毕平老师调入车江村小学,担任两个年级的包班教学和学校负责人工作。这个时期,学校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村小教学质量越来越差。为了农村孩子有更好的出路,邓毕平老师打电话给自己妻子,说学校需要聘用老师,希望她辞掉县城蓉峰幼儿园工作,与自己来农村任教。就这样,他妻子也回到农村来了。
“在农村能教出来啥人才呢?你能有啥成就感?”“待在农村有啥意义?”……从教期间,有过多次调动机会,他都不为动摇,面对质疑声,邓毕平老师总是微微一笑,说他们不懂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
学生就是他的儿女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车江村小学位置有点特殊,学校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所有学生都要穿过田间山道来上学,小孩子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着安全方面的诸多隐患,而且十分严重。有一天,邓喜豪同学不小心摔到田里了,全身湿淋淋,当同学们向邓毕平老师报告后,他马上要妻子烧热水给孩子洗个澡,自己迅速跑到附近车江村找回一套儿童衣服给邓喜豪换上。邓江豪同学上课期间突发疾病,他发现后临时找人照看班级,自己背起学生到村医务室看病。学生邓欣睿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广东打工,由奶奶监护。有一次上学途中,摔倒到江里去了,当邓毕平老师赶到现场后,看到他用右手端着受伤的手,脸色苍白,嘴唇发乌,不停地颤抖。于是邓毕平老师立即打电话租车将邓欣睿送往医院。一路上,他用双手托住孩子的身体,并一个劲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没事的,别怕,有我呢。医生在给孩子接骨时,邓毕平老师紧紧抱住邓欣睿不让他动,嘴里还一直说,一会就好了,听话好孩子,疼就喊出来吧,别憋着。在整个医治过程中,邓毕平老师和邓欣睿就像祖孙俩一样依赖、相拥。此后,在邓毕平老师的教导、帮助下,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坚强、自信,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邓毕平老师说。
2010年,邓毕平老师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兼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搞好班务管理,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学生雷亚兰,家庭生活极度困难,母亲患有严重风湿重病,孩子父亲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妻子,就没去外面打工,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孩子经常迟到早退,面临辍学的危机。于是邓毕平老师就把这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为她买衣服、添置学习用品、交学费。在邓毕平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雷亚兰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今已成家立业,在外地一家公司就业,每次回乡逢人便说:“我有今天,多亏了我的邓老师。”
老师的爱,不仅是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护学生,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师生永久的情意。雷梦瑶同学是孤儿,学习虽然刻苦,但缺少亲情,致使他学习一直不能静下心来。于是,邓毕平老师便把雷梦瑶当自己的孩子对待,有一天,雷梦瑶没有来校,同学们都不知道原因,邓毕平老师放心不下,就亲自到他家去看,一进那破烂的家门,才知道孩子生病、发烧,神志不清。于是,他急忙将雷梦瑶送进医院,找医生、付医费、办住院手续、买吃买喝,孩子醒来睁开眼睛望着他叫了一声“爸!”雷梦瑶哭了,邓毕平老师也哭了。之后,邓毕平老师时常关心他,经常留着孩子一起吃餐饭,课间给他辅导功课,陪他游玩游戏,帮他洗衣服……现在,雷梦瑶已参加工作多年,但直到今天,雷梦瑶还常常与邓毕平老师保持着联系。更令他欣慰的是:这件事之后,身边所有的老师也都相继做起了帮扶贫困生、留守儿童的事情来。深受家长、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就是他的家
自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邓毕平老师就坚持吃住睡在学校,始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书三十多年来,邓毕平老师从未因私事请过假,每逢父母生日、过时过节,他也总是利用中午或晚上休息的时间匆匆回家吃一餐饭就赶回学校。
自古忠孝难两全,父母年迈多病,邓毕平老师也只是抽出课余时间去看望、陪护。生病了,他送去医院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办完各种手续后就在在家人的怨叨声中,含泪揪心地离开了医院。母亲说“你的心真硬。”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来到车江村小学后,因为学校不靠村,道路泥泞,坑坑洼洼,四周都有小鱼塘,还有条小溪从田间穿过,邓毕平老师首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实行封闭式教学管理,班会讲安全,路队讲安全,周会讲安全,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心上,挂在口上。每天亲自把守校门,每天放学后,总要到田间山道溜达一圈,看看是不是有孩子不按时回家,是不是到水塘、江里戏水、游泳,是不是有孩子欺负同学……天快黑的时候,他才回到学校的家。早上6:00,他就起床了,把校门打开,打扫卫生,检查教室的门窗、电路等是否有安全隐患,然后笑眯眯的迎接每一位孩子的到来。每个学期开学,他都要提前做好开学准备,清洁校园,整理课桌椅,做好各项维修,准备好书课本,写好欢迎标语,让孩子和家长看到学校最好的一面。这样一干就是三年,风雨无阻。家长说起邓毕平老师,第一时间竖起了大拇指,一肚子都是好听的话。
面对车江村小学学生学习基础弱、生活习惯差、当地群众不重视孩子学习等现状和问题,邓毕平老师多次走访学生家长,动员教师积极教、家长配合管,并积极联系村委干部加强对村民在教育上的重视。经过不懈的努力,车江村小学教风学风有了明显的改变,教学质量有了巨大的提高。2017年下期,首战告捷,全校一、二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合格率和优秀率达到80%以上,名列东成中心学校前茅。之后教学质量一路高歌,稳居中心学校前二。
2020年春节伊始,新冠病毒突如其来。大年初二,邓毕平老师就回到学校,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他通过学校班级微信群给学生及家长开展线上教学,传达各级党委政府有关疫情防控的方法和政策。坚持24时校园值班,带头捐款,千方百计联系爱心人士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捐资捐物,开展校园消杀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
2022年3月以来,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呈多点散发,他教育孩子熟记《疫情防控顺口溜》,教育孩子坚持戴口罩,不聚集,不走动。特别是清明节到来之前,他带领每个孩子给自己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视频,告诉他们不要返乡。同时,邓毕平老师还配合镇政府、村委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宣传防疫政策,劝阻村民非必要不离乡,非必要不返乡,清明扫墓要文明祭祀,不烧蜡烛纸钱,防止森林火灾。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邓毕平老师三十三年如一日,坚守乡村,爱撒童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能以赤诚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实干的举措,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誉。他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忘初心的坚守,告诉了人们什么才是人民教师,让我们的教育不再贫瘠,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来源:新桂阳
作者:史训飞 邓云
编辑:刘艳萍
本文为桂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gyxnews.com/content/2022/05/19/1128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