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娲补天采石之地——扶苍山

作者:石金 付国凤 李卫国 雷新龙 郑欣荣 编辑:陈祎 2016-06-27 17:43:41
—分享—

  扶苍山是一座幸运的山,女娲补天彩石取于斯;伏羲氏观天象、演八卦在于此;扶苍山也是一座文化蕴积的山,山上古庙沧桑,香火繁盛不衰;扶苍山还是一座风景绮丽的山,层峦叠翠,奇石遍布。女娲庙、团山石、九宫石、梯田等,散发出一束神秘而耀眼的文化之光。

  一、奇伟瑰丽的景观

  扶苍山在桂阳县西北约70余公里的白水瑶族乡境内,向南经黄岭绵延至原泗洲乡;向西北蜿蜒至紫顶山,与紫顶山交合处,山势汇聚冲北,直达常宁市。山体挺拔巍峨,“昂出参天”,四周陡峭,五彩石遍布,造型奇绝。山顶植被主要是草甸,辅以地衣等苔藓类植物,山腰有大量的灌木、竹枝和黑松,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扶苍山主峰海拔1249米,站在山顶,可以看到衡阳、耒阳、新田、祁东、祁阳、常宁、桂阳“三州八县”的山川,一山耸立,万山拱卫,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纵目四望,一条条山川酷似蛟龙奔腾,大地万物色彩斑斓。山腰谷地间,村庄星罗棋布,梯田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

  扶苍山雄浑瑰丽,一年四季风光不同。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春水满田间,梯田如串串银链。暮春四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层林尽染,与奇石、梯田、云山雾海构成一幅瑰丽的风景画;夏季,夜宿扶苍山观日出,可见红日初升,如同吐着烈焰的火珠滚滚而出,霞光照彻天边,震撼心扉;山上万木吐翠,山下禾苗青葱,似排排绿浪,碧波万顷;秋日,晨昏时,山顶景物身披云雾,忽隐忽现,恰似天庭灵霄宝殿。晴天丽日下,山势宏伟壮丽,成熟的稻子如同遍地黄金;隆冬,瑞雪纷飞,如白玉堆砌云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扶苍山是最典型的奇石文化展台。半山腰的巨石上,有形似脚印的石痕,名“一步登天石”。不远处,有段十几米长的“回音路”,脚步踏过,发出清亮的回响。南面山坡上,一尊约上百吨的大石头,酷似一只蹲伏的神犬,形态专注地守望着山下的村寨。峰顶全是石头磊起,漫山遍野的石头如同经过刀剁斧削一般,有的菱角分明,有的浑圆如蛋,有的又像人为叠起。不计其数的五彩石,静卧峰顶,似乎在向苍天诉说未尽女娲补天之用的遗恨。

  团山石 扶苍山主峰巨石相拥成团,当地人称之为“团山石”,又因有“天鹅下蛋孵化成石”的传说,也叫“团子石”。表面看是褚灰色花岗岩,内质却五彩斑斓,是为“五彩石”。团山石高约20米,占地数顷,周围悬崖峭壁,雄浑苍然。不同的角度,团山石呈现不同的形状。从东面看,极像一个巨大的人首蛇身女娲像,脸型丰润而端庄,又显露出娴静;从南面看,像一头巨狮静卧山峰;从西面逶迤的山脉连起来看,又像一条巨龙的龙头,龙身蜿蜒大地,龙头昂然奋起,似有吞云吐雾、撑天揽地之势;从北面看,恰似一个巨大的石龟引颈抬头,傲视苍天。团山石的西南面,有扶苍山庙。庙宇依托团山石而建,一半显露于山外,一半隐掩于团山石斜洞之内,与山体浑然天成,构成一个富有天然意味的全石质建筑。西面是百丈悬崖,一堵石砌围墙外悬深谷,壁立千仞,堪称悬崖上的文明和壮观。

  九宫石 扶苍山庙的西北面,有一处奇绝的景观,从东北面的小山坡观望,它由九块重约数十吨的巨石天然叠合而成,三行三列,三三得九,如同竖起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有规则地排列,酷似一幅蕴含天地万物衍生之机理的九宫图,人们称之为“九宫石”。第三列则突兀凌空,悬而不掉,令人拍案叫绝。

  负石补天 从南面的山坡看,一尊处于下方的麻石,状若人形,头戴风帽,身背巨石,手脚扶地,似乎从山下背负巨石,艰难地爬上扶苍山顶。稍上方两幅巨石,如同两个人并排迎候,栩栩如生。此石名为“负石补天”;再走近,其中一块巨石的顶端,有一块稍小的石头,如同一只乌龟,爬上巨石顶端抬头仰望,又像带着负石者爬上峰顶,因此名为“神龟引路”。

  震天鼓 距团山石南面不远处,有一巨石,浑圆如鼓,面平如削,直径达10余米,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巨大的石鼓,人民称之“震天鼓”。巨幅石鼓屹立于山崖边,令人叹为观止。扶苍山也因为有此“苍山鼓”而名震八方。不远处有一块上粗下细、矗立山顶,仅一小石支撑其一角的“玉壶石”。

  定天神鳖 山顶西侧有一块巨石,形同一只巨大的鳖,不见四肢只见鳖壳,匍匐山间,回首观望。相传女娲补天后,斩神鳖四肢支撑天穹,神鳖在此化为巨石,人们将此石命名“定天神鳖”。

  观天石 山顶有一巨石,侧面看极像一个巨人的头像,有直挺的鼻子,明朗的嘴,耳朵轮廓分明,头部隐藏天使之翼。站于稍远处观看,似乎一个巨大的人头倚于山头,仰观天象,因此取名“观天石”。

  阴阳石 在团山石南面的一座山坡上,有一处凸自矗立的巨石,高约三米,宽约五米,由两块巨石排列,形成一个阴阳交替的形状,当地老者称此石为“阴阳石”。据颇懂阴阳八卦的学者介绍,这就是一处阴仪和阳仪的二重结合石,两块巨石一阴一阳,按卦序分两向横向排开,即是一个非常规律的排法。

  梯田 扶苍山四周,居住汉、瑶同胞十几个村寨,人们依山开田,种植水稻。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扶苍山梯田的面积,大的一亩多,小的只能栽三五行禾的“带子丘”,最小的碎块田仅有簸箕般大。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连绵成片,规模宏大。炊烟袅袅,线条流畅,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文化美。尤其是随着水稻的生长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色。

  高山杜鹃花 清明时节,扶苍山方圆十万亩的杜鹃花相继绽放,有红色、紫色、粉红色、黄色,各色杜鹃花绚丽多姿,蔚为壮观,有的生长在悬崖巨石的石缝中,形成“石头开花”的奇特景观。

  扶苍山庙 位于团山石的西南面,托团山石而建。南面有一堵石墙和一扇石门,从石门进入石廊,右边有一石室,大概是作接待香客用的。再往前走,则见庙的主体,一半山墙,一半是上部凸出的凌空巨石,下部是凹进的石穴。主殿是石砌的拱形石屋,盖U形石瓦,殿堂正面朝西,两边各有一间居室。据说,庙北侧有四座罗汉塔,凌立在绝壁之上,如今已无痕迹。

  整座庙宇均以花岗岩条石构筑,除了门叶以外,看不见一木一砖。门框、门槛,墙壁及室内祭坛、神龛、香炉,都以石雕成器。屋面用长条石梁、石檩、石椽构筑,尤其是那盖瓦更为奇特,以一块长宽一米的花岗岩板材,凿成U形,两边凿槽,架设在主殿石橼上,任凭狂风暴雨,巍然不动。石头砖,石头墙,石头瓦,石头屋顶,这种依托山势巨石造化而建的全石质建筑,在湖南的寺庙建筑中,风格独秀。

  扶苍山庙最早为女娲庙,其始建年代无考。相传远古时期,女娲伏羲涉足桂阳大地,民间世代相传关于女娲、伏羲在桂阳的故事传说。 扶苍山方圆百里的民众自古有上山求雨、求嗣习俗。据说,古时若逢旱年,民众以三牲、五谷为祭品,上扶苍山顶求雨,天黑时则点燃柴草为篝火,做法事、跳傩舞,日夜不息。不出三天,必定天降甘霖。民众感恩女娲功德,在此建女娲庙、塑女娲神像、立神位。扶苍山庙初为茅舍,后民众合力建砖木结构的庙宇。因山高风劲,砖木庙宇屡屡坍塌,人们便就地取石材,依托团山石天然洞窟构建石舍,以供敬奉、祭祀。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道、佛、儒三教互相包容,又屡遭贬诋和扶持,时兴时衰。扶苍山庙初为道教场所,供奉女娲、伏羲神像。随着皇权对佛教的支持,“天下名山僧侣占”,扶苍山也不例外,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佛像也被僧侣“请上”扶苍山供奉,庙也一度被称作“寺”。不过,历代住持扶苍山庙的僧尼,都没有数典忘祖,一直保留“庙”的名号,一直女娲的神位。

  明清以来,扶苍山庙历经多次重修。庙内遗存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塑金身碑》和香炉铭刻,还有明、清及民国期间历代重修扩建庙宇院舍的碑刻。有残存的《女娲神像碑》记载:“……诸圣之位既设,而女娲之像未列,未免歉然……”于是“塑女娲并金童玉女其神三尊在座。”此外,还有捐赠者姓名的记载。

  清咸丰时,户部侍郎、山东巡抚陈士杰对扶苍山可谓情有独钟,他数次登上扶苍山,捐资重修扶苍山庙,今存有他撰写的《重修扶苍山寺记》石碑,碑文被《桂阳直隶州志》收录,足见文采之高,影响之广。

  殿堂门楣上,刻在石墙内的“扶苍山”三个大字刚正秀气,是为陈士杰所书,至今清晰可辩。按常理说,门匾是一处建筑的名称,陈士杰为什么仅题写 “扶苍山”三个字,而不改成“寺”或“庵”呢?也许,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他在《重修扶苍山寺记》刻碑文里,碑首虽为“扶苍山寺”,而碑文里却全部称作“庙”!

  寺与庙,在民间使用时虽有混淆,但是,人们都明白,供奉女娲娘娘、三皇五帝之所为“庙”,而绝不是“寺”!清朝以来,盛行喇嘛佛教(藏佛),扶苍山庙也由女尼住持,鲜有和尚,也是敬畏女娲为“古之神圣女”的至尊地位。

  千百年来,乡民不辞辛劳,徒步上山焚香祭拜,络绎不绝。仕宦名流登高观光,赋诗作文,捐资维修扶苍山庙,刻碑立传,以颂功德。二十世纪50年代,县内考古者上山,还见刻满文字的石碑遍布庙宇内外。由于新中国对封建迷信的遏制,佛、道、儒也受到冲击,大部分石碑不知所踪,庙宇也在风雨侵蚀下几成废墟。但仍有不少乡民、信士,常来荒墟的庙宇前悬幡祭祀,祈福求祥。

  附录:

  登扶苍山(唐 刘昭禹)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

  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

  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

  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

  重修扶苍山寺记(清·陈士杰)

  “扶苍山,居衡山之阳,去天五尺。登其颠而望之,见红日初升,如箕大赤珠自水中滚滚而出,彩光沏天边,大观也。环绕诸山,俯视如儿孙,独此山昂出参天,故名。扶苍庙在石凹中。游者从石磴扳援而上,有石门。传闻时有虎守,见之不伤。庙侧清泉香洌,怪石嵯峨。有石塔,奇峭若削成,遇风摇摇欲动;游人初见,辙心骇恐坠压。旁有石犬,蹲伏如生,极诡异之境。桂阳古庙,此居其一;创建年月日无考。摩挲旧碑,有明嘉靖时、万历时望象、石瓦诸记。乾隆时有女尼偕徒来,择庙左竖庵修真,募化田三亩;道光中修其圮废者;越十五年,复增盖石瓦。石生水,当春雨阴瞑,累累若明珠,从佛头下滴,幽寒清人心。咸丰八年七祠好善诸公恢廓祠宇,并增田若干亩,供香火。或曰:‘寺神像一夕飞至,祈晴雨、丰稔必应。’故乡人敬之、信之。余小时闻岱日观之胜,辄欲登泰山观日出。今扶苍山擅此胜境,近在里门,请与二三同志约,每岁之秋,携斗酒,曳短筇,高吟少陵纵目荡胸之句,何必东游,乃小天下也?”

  二、山名的由来

  扶苍山得名有三。据当地传说,山上的石狮、石虎、石庙是女娲补天遗下来,是一座支撑苍穹之山,得名扶苍山。据说,在此求雨、求嗣十分灵验,千百年来,成为求雨圣地,是为扶济苍生之山。

  其二据《同治直隶州志》卷二十一水道志载:“扶苍山为州北界高山也”。该《志》系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王闿运编撰,他录入“扶苍山”的地名,是颇有权威性的。清代陈士杰在《重修扶苍山庙碑记》中记录“扶苍山......环绕诸山,俯视如儿孙,独此山昂出参天,故名。”陈士杰系清廷有名的士大夫,他认为“扶苍山”之名出于此。

  其三《衡湘稽古录》记载,古桂阳郡是西至苍梧的苍山之托,是苍天在上的苍穹之扶,实乃擎天之柱,因此得名扶苍山。

  三、民间传说

  中华民族有上下近万年的历史,太遥远的历史缺少书面记载,那么,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则成为历史的一个痕迹。千百年来,桂阳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女娲、伏羲的故事传说,有的连地名、村名都与女娲、伏羲有关。

  女娲采石扶苍山

  “扶苍山上的石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这个传说在桂阳民间代代相传。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二神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用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出一道道大裂坑,山林燃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而出,龙蛇猛兽吞食人们......空前大灾难的让人类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于是决心终止这场灾难,拯救人们于水火。她踏遍天下高山大川,寻找补天之石。一日,女娲过了长江,腾云于五岭山脉,她看到桂阳扶苍山上的石头腾起五彩霞光,映入云彩。女娲按下云头,只见扶苍山遍地都是五彩石,心中甚是欢喜。女娲当即施展法术,聚集五彩石于山顶,运往青梗峰烧炼,将苍天塌陷之处补好。因为扶苍山的五彩石质地最为坚硬、美观,女娲便大量采集,以致许多未用完的石料遗留下来。天窟补好后,又斩下一只大龟四脚,当作柱子把倒塌的天穹支撑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制服了龙蛇的嚣张气焰,堵住漫流的洪水,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又过了许多年,女娲想起当年遗留的石虎、神犬,于是重访扶苍山。她驾云而来,降落山顶,穿行在五彩石之间,又发现山顶尚有一块未炼化的巨石,即“团山石”,便将石头堆砌与山巅,以聚集天地灵气,支撑苍穹。她四处查看山川大地,发现山川寂寥,人间凄凉。于是,采杨柳枝在扶苍山上沾泥造人,洒甘霖恢复山野生机。从此,扶苍山四周人口剧增,人丁兴旺,扶苍山成为民间求雨、求子的圣地。

  伏羲遗留“九宫石”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但是,那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痕。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地向东南塌陷,一切江河都往东南汇流。

  在那远古时代,人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变化,日月运转,人们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于是,伏羲走遍天下九州,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有一日,伏羲氏来到桂阳,他先在天塘山选择一处山坡画八卦以配河图、演八卦。经过数次排演,将用石头排下八卦图留在天塘山。他来到扶苍山,在此仰观日月星球的分布,俯瞰大地的自然环境,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九个等份,即为“九宫图”,其形三行三列,三三归九,九九八十一,蕴含天地万物衍生之机理。他将八卦九宫石遗留团山石的西北面,并演卦占卜吉凶,将八卦阴阳石遗留于团山石南面。伏羲观天的地方,有一块巨石沾染伏羲之灵气,化作人头形状,酷似伏羲氏正屏息凝眉,遥望苍穹。

  飞来的“团山石”

  山顶的“团山石”,由多块巨石相拥成团,相传其顶部的一块巨石是从对面数千米远的白阜岭上飞来的。对于团山石的由来,有好几种美丽的传说。

  一说是女娲补天,四处寻找天下奇石。一日,途径桂阳,一脚踏上白阜岭,正要抬脚踏上扶苍山时,白阜岭的一块石头硌痛了女娲的脚掌,女娲恼怒此石耽误行程,一怒之下,将此石踢飞,刚好落在扶苍山顶。巨石相撞,发出的奇特巨响吸引了女娲的目光,女娲最终发现扶苍山的五彩石质地坚硬、美观,便在此采集五彩石,运往青梗峰烧炼,以补苍天塌陷之处。那块踢飞过来的石头,并未得到女娲的青睐,成为一块未炼化的巨石,遗留在扶苍山之巅。

  另一说,远古时期,扶苍与东面的白阜是两只巨大的神虎。白阜比扶苍高大凶猛,常想征服扶苍。扶苍生性执拗,不服恶势力欺侮。于是,两虎经常斗殴。每斗一次,掀起飞砂走石,天昏地暗,风雨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祸。百姓便向上苍祈祷,天帝知道后,派神仙下凡来治理。神仙观其形势,发现白阜仗着一顶“帽子”逞强,神仙便用长皮烟筒把白阜头上的帽子挑下来,戴在扶苍头上。从此,扶苍比白阜高出十丈,白阜再不敢逞凶寻衅了,百姓方得安居乐业。后来,人们把这顶帽子叫“团山石”。

  又据传说,扶苍和白阜为两头天狮,终日为争高低而打斗不休,相斗时,风雨狂作,电闪雷鸣,百姓深受其苦。某日,女娲经过桂阳,见许多百姓仰天啼哭祷告,求苍天庇佑。她问清原委后,便用伞托将白阜岭上的一块巨石轻轻一挑放在扶苍山上,使这两只天狮便高度一样,从此相安无事。

  女娲点化建石室

  扶苍山的庙宇为何都是石块砌成?传说得益于女娲的点化。

  相传古时候,突然西天一团光彩闪现,伴之悠扬的琴弦音律,彩云中一位仙女驾临桂阳上空。仙女降落扶苍山顶峰,见此地山奇水秀、民勤人善,便化为金身,在团山石旁结草为庐而居。山下民众得到神仙庇佑,感恩戴德,从山脚搬来砖瓦木料,建筑庙堂。由于山高风劲,庙宇常常坍塌。但是,扶苍山四周民众并不气馁,连年出资出力,修建庙宇,虔诚供奉。仙女深受感动,经常现身化解百姓干旱、缺嗣之难。

  后来,有位女尼,仰慕扶苍山的仙气,带着几位徒儿来山悟道。上得扶苍山后,女尼师徒历尽艰辛,在扶苍山古庙之左建庵修真。但因无法阻挡风雨对寺院的侵蚀,颇为烦恼。某日,女尼打坐庙堂,冥思苦想,渐渐进入梦境。忽然,一仙女驾云而来,托梦点化:“山头料石无穷,乃女娲娘娘补天所剩,正合庙宇建筑所用,可以永保稳固。”女尼醒来,才发现梦境中的仙女乃是女娲娘娘身边之玉女,顿时大喜过望。女尼将梦境传播四方,民众踊跃募捐,不多时即募得资金,修建石室。女尼深感此为女娲娘娘之功德,在竣工设神位时,重塑女娲金身,立碑以记之。

  有了石室作庙堂,扶苍山庙的香火又旺盛起来,方圆数百里闻名遐迩。据山下老者说,至民国时,每逢女娲娘娘诞辰日,香客多时,一餐饭要煮一箩米呢。

  女娲恩赐女娲泉

  扶苍山庙修建之后,女娲娘娘经常显灵,扶济苍生,尤以求雨、求子颇为灵验,其功德被广为传诵。随着香火盛旺,庙中香客日多,山顶饮水供给不足了,常常要到两里外山腰的山泉取水。山神、土地将此情景禀告女娲娘娘。女娲闻知,唤来玉女,面授机宜。

  玉女领命,手持神伞,飞往扶苍山。玉女化作香客模样,在庙后一侧的一块巨型石板上,用伞头点击几下,巨石被点穿一个脸盆大的洞,清泉涌出。住持突然想起那位女香客的面容与女娲娘娘身边的玉女极为相像,方知是女娲娘娘恩赐,遂焚香祭拜,取名“女娲泉”。从那时起,此泉水流清澈甘冽,四季不竭。

  二十世纪50年代后,庙宇颓废,后人上山游历,观眼泉模样,深知并非人力所为,纷纷称奇,但又不知所以,随口而称“仙人泉”。

  伏羲遗留白龟山

  银河之窟补好后,女娲遍访人间,拯救灾后圣灵。伏羲则登临大山主峰,观天瞰地,排八卦。一日,在天塘山演八卦之余,突然想到女娲补天时曾在东面不远的扶苍山采石,顿时更加思念女娲。于是,伏羲吩咐水、土二龙游历天下,遍寻女娲踪迹,传递消息。

  水、土二龙跋山涉水,走遍人间,竟然毫无女娲娘娘音讯。数月之后,思妻心切的伏羲,借东海白龟躯壳、采仙草(蓍草)于八卦图中央占卜预测。卦象表明,离天堂山不远的东边可寻得。伏羲不愿再等水、土二龙返回,他在天塘山留下八卦石阵,标注自己远行的方向,即刻动身往东而去。不多时,只见眼前的一座高山(即扶苍山)上白光耀目,在云雾中时而凸显,时而隐蔽。伏羲觉得女娲应该就在此山之中,遂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而去。将至山顶时,已近黄昏,伏羲的双眼盯着扶苍山顶,希望看到女娲的身影,在慌忙中一脚踏空,跌落数百丈之外的山腰间,别在腰间的白龟滑落出去。伏羲爬起来继续上山,找到了正在扶苍山抟土造人的女娲,他也在扶苍山排八卦、布九宫。数日后,双双离开扶苍山。

  失落山间的白龟,沾染了八卦的灵气,在所落之地化成一个小山包。山包极像白龟躯壳,上面的花纹也如龟壳图形,按中间、周围和外圈儿排列,中间块数少,外圈块数多。人们根据其形状命名为“白龟山”。

  女娲点竹通灵性

  女娲补天后,采杨柳枝到扶苍山施法沾泥造人,洒甘霖恢复山川生机。她挥动柳枝,往山下撒泥珠,落地成形者顿时幻化成人。其间,些许紫泥落入扶苍山腰的竹林,竹尖沾染仙气,一改原貌,竹竿颜色透紫凝光,成为天下罕见的紫竹。

  女娲又遍洒甘霖,瞬间大地增色,生机盎然。些许甘霖落入山下竹林,竹林沾染灵气,感悟女娲扶济苍生,端正济世精神,一改中空圆润体态,幻化成方正之姿——方竹,当地百姓见此祥状,遂将村名更改为“方杆竹”。

  盘古赠鼓歌壮举

  距团山石南面有一巨型石鼓,人们将这面石鼓称为“震天鼓”,相传,是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所赠。

  当年,女娲费尽全力炼石补天,致使天地归于正常,四海之内祥云普升,苍穹尽显七彩霞光。开天辟地之神盘古,为颂扬女娲补天扶济苍生,救黎明百姓于水火的壮举,将开天神器“震天鼓”置于扶苍山顶,并亲自擂鼓上表苍天。

  上天遣众仙家游历扶苍山,留下“仙人游山”石景。王母命瑶池仙女在云端表演歌舞助兴,遍洒花瓣于人间,从此,扶苍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绚丽无比。其间有一通灵花瓣,仰慕五彩石的神奇,降在扶苍山上化为“仙女散花”的石景。

  水龙化泉润山川

  且说,水、土二龙游历天下,遍寻女娲未果,担心伏羲身边无人照应,又返回天塘山找寻伏羲。他俩来到天塘山时,已时隔十月有余,天塘山只有伏羲留下的八卦石阵,不见伏羲踪迹。二龙面对八卦石阵,不知其中奥秘,于是商议,分头遁入天塘、扶苍二山之旁,等待主人伏羲的召唤。水龙别离土龙后,在扶苍山腰见到白龟所化的白龟山,在山顶又见女娲留有补天余石“团山石”,估计伏羲、女娲必有重返之日,便化作溪河隐匿于扶苍山脚。但是,伏羲创立先天八卦后,再也没有回到扶苍山,水龙也就永远留在扶苍山脚下,滋润着山野田园,庇护百姓农耕生产。后世百姓深感水龙的恩情,当地不少村落命名多带有“龙”字。

  四、民间祭祀礼俗

  (一)信众零散祭祀

  因为女娲补天曾在扶苍山采石,伏羲在此演卦,山周边的当地民众存在女娲、伏羲信仰。自古以来,扶苍庙供奉女娲神像,是民众求雨、求子的地方。每逢旱年,周边民众抬祭品上山求雨,皆能如愿。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附近百姓三五成群上山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信众零星祭祀的祭品大体是米、麦、酒、肉(鸡)、水果,还有香烛纸钱等。仪式为:摆上祭品,点香、燃烛、焚烧纸钱,祈祷、祝福,再行叩拜礼,燃放鞭炮以示礼成。

  (二)农历三月十五祭典

  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女娲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日,民间都自发组织较大的祭祀活动。

  2016年4月21日(农历丙申年三月十五日),女娲、伏羲民间祭祀活动在桂阳扶苍山举行。九三学社郴州市委、市文体广新局、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文史研究会等为顾问单位。郴州市道教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活动进行了指导。活动由郴州市伏羲女娲文化研究会、桂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桂阳县“非遗”保护中心承办。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研究中心主任杨复竣等闻讯参加祭祀活动。扶苍山周边的数百村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上山祭拜。

  整个活动按桂阳本土民俗进行,依次举行女娲、伏羲圣像开光、献三牲五谷、宣读祭文、敬香明礼等各项祭祀仪式。郴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周楚翔及弟子在祭祀大典中表演“女娲蛇形拳”。

  祭祀现场人声鼎沸,彩旗飘扬,悠扬的祭乐庄严肃穆、神圣隆重。此次祭祀,是近年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在民间传承了千百年的祭祀女娲、伏羲习俗,沉默了数十年后,再度兴旺起来。

  附:祭文(2016年丙申年三月十五)

  维公元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岁次丙申,暮春三月桂阳县扶苍山。紫气东来,交相辉映,鸟语花香,丽日中天。茫茫杜鹃,漫山红遍;峰迥路险,磊石擎天。笙乐齐鸣,古庙生烟;风景独好,气象万千。人山人海,齐聚仙境;谒祖太昊,祭拜娲皇。竭其虔诚,谨以鲜花雅乐,恭祭始祖伏羲女娲。文曰:

  悠悠太古,天地无常;四极倾圮,九域苍茫。

  太昊伏羲,三皇之首;继天立极,道传百王。

  唯吾始祖,圣迹昭彰;一画开天,文明之光。

  教民渔猎,正姓婚姻;结绳为罟,巧作笙簧。

  仰观天象,辨析乾坤;首创八卦,奥理蕴藏。

  火生炽焰,洪水汪洋;民不聊生,感恩娲皇。

  开世造物,济世扶苍;创世始母,载誉东方。

  女娲补天,炼石此山,治水防洪,救民于难。

  始祖涉足,舂陵江畔;补天之神,位列“三皇”。

  抟土造人,瓜瓞绵长;荫佑华夏,福泽三湘。

  郴江北去,五岭茫茫;十八福地,天下名扬。

  林邑郴州,龙脉扶苍;女娲精神,薪火相传。

  改革开放,民富国强;社会和谐,福祉无疆。

  风流人物,数我桂阳;展望未来,前景辉煌。

  人文始祖,羲帝娲皇;崇功报德,俎豆馨香。

  今日公祭,告慰先皇;肴馔敬陈,伏惟尚飨!

  (撰稿人:郴州市伏羲女娲文化研究会徐堂忠)

  五、文化旅游价值

  女娲、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他们点亮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曙光。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兄妹种下葫芦,在洪水暴发时藏身葫芦之中,得免洪灾之难。之后,结婚生子,成为人类的祖先。民间对女娲的崇拜,在于女娲“化育万物,创造人类”的原始内涵。女娲、伏羲的传说虽为遥远的历史,通过扶苍山关于女娲补天采石、伏羲演八卦的传说和遗址文物,打破了“江南无伏羲”的说法,为我国江南地区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佐证,也是江南大地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桂阳扶苍山女娲、伏羲庙历史存在之实,是桂阳悠久历史之见证,是中华民族始祖大统一、中华文化大统一、中华文明大统一之见证,它为各民族之间找到了连接彼此感情的远古纽带,对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研究中心、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杨复竣会长说:“桂阳扶苍山庙是江南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女娲、伏羲庙宇,完全可以申报国家甚至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女娲伏羲民间祭典活动举行,唤起了民众对女娲伏羲的感恩崇敬之情,沉寂千万年的传说鲜活起来。随着市、县委、政府对文化旅游的高度重视,桂阳县着力挖掘扶苍山、天塘山等名山大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山下的商代古村遗址,瑶族民居、泗洲寨古堡,以及漼江、莲塘水库、桃源水库等景区。2016年“桂阳高山杜鹃花节”,把扶苍山定为景点之一,基础设施正逐步展开。扶苍山文化旅游的兴起,对发展县域经济,帮助县北地区人们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登山观光指南

  鉴于扶苍山景区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徒步路程较长,且山高路陡,沿途餐饮服务业不多,需对交通、饮水、食物、医药品等做好准备。登山、露营、攀岩,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上得峰顶后,不要随意攀爬悬崖峭壁,注意保障安全。做文明游客,不毁坏景物,不丢下垃圾。如果路途不熟,多向村民请教,一定会有满意的答复。

  目前进扶苍山景区有两条路:

  一条是乘车从桂阳县城出发,过七拱桥、敖泉、莲塘,至原光明乡玉石村,徒步半小时即可上到扶苍山之巅。

  另一条是乘车从桂阳县城出发,过七拱桥、沿敖泉、欧阳海、经泗洲、桃源水库(或沿流峰、塘市过白水瑶族乡坦家坳)到白水瑶族乡的华泉村,再到发龙村,从发龙村徒步上山。此外,到达华泉村后,也可从经丰城村的方杆竹自然村的小路徒步上山。

作者:石金 付国凤 李卫国 雷新龙 郑欣荣

编辑:陈祎

阅读下一篇

返回桂阳新闻网首页